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圆满生命的实现

 圆满生命的实现 (122)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三)彼岸在哪里?

烦恼和生死是由内心的妄念和执著造成的。所以只要能平息内心的妄念和执著,就可以解脱苦恼而证得涅槃彼岸。《维摩诘经》说:“心地净化以后,所见的世界就随之清净而没有污染了……如果菩萨要得到清净的国土,应当先净化他的心灵。只要心灵净化了,则便可见到清净的佛土。”(〈佛国品〉)

“由于觉悟和相信自信的圆满和智慧,所以心地清净了。因心地清净的缘故,所以看到外界的事物清净。……乃至六根、六尘、内外世界都清净了。”(《圆觉经·普眼菩萨章》)如果我们放下内心的烦虑,智慧便会显现,涅槃彼岸自然现前受用。所以《楞严经》说:“烦恼歇即菩提。”菩提就是无漏的智慧,就是涅槃的大道。

有了烦恼和执著,心中便示现了此岸。没有烦恼和执著,此岸当下就成了彼岸。并不是离开此岸,才能去到彼岸。而是迷的时候,才有彼此的分别。悟了以后,此岸就是彼岸。所以古德说:

“有少许的情执未尽,便无法到达彼岸。一切对立的名相都不执著,甚至连凡圣的分别也忘却了,就立即到达彼岸。”(《心经诠注》第二卷)

“只要明白此岸本来是空幻的,此岸即是彼岸。并不是另有一个彼岸可以到达。”(《心经请益说》)

要达到彼岸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要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切事物,心中不起贪爱、憎恨和愚痴的念头。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换句话说,就是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接触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不起分别意识或妄念罢了。不起分别意识和妄念,我们的心就会清净,心清净就像擦亮的镜子一样,可以产生照明的作用。这叫做“离念灵知”。反过来说,心中起了分别意识和妄念,就像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汹涌澎湃的浪潮,心中失去了明镜照了的作用。(参见《楞严经卷》)因此,《维摩诘经》的〈不思议品〉告诉我们:

“真正求法的人,不见有苦的形相可得,不见有苦的原因可断,不见有解脱和涅槃的境界可证,更不见有断除苦恼的方法可修。为什么呢?真正的佛法是没有染执的——如果执著事物的名相,甚至执著涅槃这假名,就是染著,而不是求法了。……最高的境界没有对立的名相——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在实践最高的真理,那就是执著名相,而不是求法了。佛的境界没有取舍——如果对于法有取舍,那就是自作主张,而不是求法了。……所以求法的人,对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四)彼岸风光

涅槃,有人把它译为“泥洹”、“泥田”、“泥畔”或“涅槃那”(参见《涅槃无名论》和《涅槃玄义》的上卷)。也有人把它译为“般涅槃”或“波利暱缚喃”。《成唯识论述记》的第一卷说:“波利是圆满的意思,暱缚喃是寂灭的意思。”贤首法师的《心经略疏》说:“涅槃就是圆寂的意思。圆是指所有智德的具足,寂是指一切障碍的灭尽。”《华严经疏钞》的第五十二卷说:“洞悉宇宙的真相而且慈悲遍布所有的众生,叫做圆。心性清净无染而没有名相的束缚,叫做寂!”

除了“圆寂”以外,涅槃还有其他许多译名。例如:

《大乘义章》的第十八卷把涅槃译为“灭”。因为涅槃就是灭除一切烦恼、生死和名相,而得到大寂静的境界。

《大般涅槃经》的第四卷说:“消灭所有烦恼,而不再造作各种污染的业行,叫做涅槃。”

《圆觉经》说:“断除一切有为的因缘,不执著名相,也不起妄念,叫做证得涅槃。”

《涅槃玄义》的上卷举出:涅槃还具有“寂灭”、“秘藏”、“安乐”、“无累”、“解脱”、“不生”、“灭度”、“无为”等译名。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