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58)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七、传播真理(法施)

(六)法施应注意的事项

──如何以善巧的智慧去修行法施

《菩萨善戒经》的第四卷说:没有钱财的人,应常以智慧为众生开示善恶。菩萨不应将经典布施给邪见而无法信受的人。也不为了谋生而活命,而炫耀或变卖经书或戒律。将经典布施给读诵的人,如果吝惜而不布施就是悭吝了。如果能够说法而不为众生或请法的人演说佛法,也是悭吝。菩萨想:如果我不布施佛法,怎么能破除众生的烦恼呢?

《瑜伽师地论》的第三十九卷说:如果外道以挑剔或吹毛求疵的心来求法,菩萨不会把正法告诉他,也不会把佛经布施给他。

如果有人非常贪心,而且出售经书图利,或者拿佛法去向人炫耀,菩萨就不应布施经典给他。

如果对方想要把佛典秘藏起来,菩萨也不会施送经典给他。

如果对方不追求殊胜的智慧,菩萨也不会施与高深的佛法。

如果对方立志修学佛道,而且自己已经明白某部经典的义理,就可以随其所乐而行法施。但如果自己对于某部经典尚未十分熟悉,需要时常读诵,而且看见别人有多余的经卷,就应以方便善巧的方式去请经来布施。

如果没见到别的经卷,而自己又没有能力为他书写,就应当省察自己的心念:“我是否因为贪吝法宝而不能布施呢?或者是我有偏心的障碍而不想把经书布施给这位乞求的人?或者我对于那部经的义理尚未通达,或者它对我有特别殊胜的用途,所以才不能布施呢?”这样反省后,如果知道自己对于经典没什么吝啬,只由于偏心的障碍而不能布施,就想:“我现在决定应该修行法施。假如我由于法施而在现世中变成白痴或哑巴,我尚且都应当法施,更何况说没有法施,就会缺乏智慧的资粮!”

如果反省后,发现自己没有吝啬也没有其他企图,但是为了成办所须的义理而不能布施,菩萨心里就会想:“我对他行法施是为了减少自己的苦恼,或为了圆满智慧的资粮呢?还是为了爱护众生呢?”这样思惟以后,发现自己没什么烦恼,因为我有正当的用途,所以没把经典布施对方,现在和将来我的智慧资粮反而更增强,我不应只顾眼前和少数人的利益,我应把重点放在长远和更多数人的利益上。所以我现在才没急着将这部经典布施出去,而等我把它研究精通、智慧更充实以后,可以饶益更多的众生。如果我现在布施这部经典,只利益了一个人而没有利益其他一切众生。这样想,没有布施经典,就没有罪过而且也不会后悔,也不违背菩萨的净戒。

当菩萨另有用途而没布施法宝时,他不忍心直接遣走来求的人,他以委婉柔软和方便善巧的话语去告诉他,或者拿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来恭敬地布施给他,使他了解:菩萨并不是贪吝而不布施,而是对于这部经典另有重要的用途,才没布施给他。这就叫做以善巧的智慧去修行法施。

(七)法施的利益

《布施经》记载:法布施的人,将来会得到智慧,而且能明白过去的命运(有宿命通)。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记载:布施经典和讲经说法的人可得五种福报:

1.长寿──因为人们读经和听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能感受长寿的果报。

2.大富──因为人们读经和听经以后,不会偷盗,所以施者能感受大富的果报。

3.端正──因为人们读经和听经以后,心平气和,不易动怒,所施者将来能感受长相端庄的果报。

4.名闻(尊贵)──因为人们读经和听经以后,会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受尊贵和有名望的果报。

5.聪明──因为人们读经和听经以后,领悟力会增强,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受聪明的果报。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