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的第四卷说:“菩萨布施有两种动机。第一为了使众生远离苦恼。第二为了使众生的心能够调伏。”又说:“聪明的人布施为了利益自己和别人,因为他知道钱财和宝物是无常的缘故。他为了使众生欢喜而布施,为了怜愍众生的困苦而布施,为了断除吝啬而布施,不为后世的果报、为了圆满和庄严无上的智慧而布施。”
《优婆塞戒经》的第五卷也说:“智者布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的人、不为生人天中受快乐、不为善名远播、不为畏怖三恶道苦、没有其他企图、不因为损失财物伤心而布施、不因为财物多余或不用才拿出来布施、不因为家族的规定或想攀亲附戚而才布施。智者布施是为了怜愍贫苦的众生,为了使他们得到安乐,为了使别人产生布施的心,为了这是诸圣人本来修行的道路,为了破坏各种烦恼,为了证入涅槃,清净业障。”
《六波罗蜜多经》的第四卷说:“布施是为了救济危困,而不是为了嫉妒或竞争,也不是因为畏惧恶名或贪求恩惠和功德。”
《菩萨善戒经》的第四卷记载:“虽然布施饮食可以得到力量、布施衣服可以得到美妙的肤色、布施车乘可以得到快乐、布施灯光可以得到明亮美好的眼睛、布施房舍可以得到随意的财物。可是我们不期望这些果报而行布施,我们只以慈愍心去布施,为了破除贫穷、为了让所有众生都成就无上智慧而行布施。”
《大智度论》的第十一卷也说:“为了成就圆满的佛道而布施,内心清净,不起贪爱、憎恨、愚痴、傲慢、嫉妒、竞争等烦恼,也不贪求今世和后世的福德和果德,本着诚恳、恭敬和怜愍的心去布施,才是清净的布施。”
《大丈夫论》的第六品说得更妙:能够本着慈悲与平等心,布施财物给众生,才叫做“施主”。为了贪求名利和果报,没有平等和慈悲心的布施,其实只能叫做“乞者”。……如果布施时,能使受者得到长远的实益,甚至连子孙也能蒙受其利、欢喜赞叹,才能叫做“健全的施主”。主动欢喜地布施,才是“好的施主”,被乞求才布施的不是好的施主。本着私爱的心去布施财物,不能叫做施主;有悲愍的心,纵使没有财物可布施,也算是“大施主”。能让来乞求的人,每个都称心如意,才是“好的施主”。不能满足乞求者的愿望,纵使大富大贵,也叫做“贫穷的人”。富人施舍钱财,如果没有悲愍心,只能叫做“给与”,而不能叫做“施主”。本着悲愍的心去布施,才能叫做“施主”。如果为了贪求果报的赠与,也可以叫做“布施”的话,那么做生意的商人,也能叫做“施主”了。为了果报而布施,尚且可以得到许多福,更何况不求果报而以悲心去布施,其福德怎可计数呢?为了贪求果报而布施,自己虽然可以得到少许的快乐,却不能解脱苦恼或真正地救济众生,只是徒自疲劳而已。唯有本着悲心去布施,才能得到大福报,自利而且利人。……所以,富有的人应该布施,布施的人应该有悲心。富有的人能布施,富贵才能久远。布施的人能够具有悲心,布施的福德才能坚固。行布施的人可以得财富。修禅定的人可得解脱。修慈悲心的人,可获得无上的智慧,这种果报最殊胜!
十二、一切福德不离心念
发心随喜和善念的妙处
《大智度论》的第七十八卷说:初发行菩萨道舍己利人的心,便胜过小乘的罗汉了。例如从前有一位证得六神通的罗汉,命令小沙弥背衣钵。小沙弥心里想:“我应当追求佛乘,证入无上的智慧!”他的师父知道小沙弥发了大心,就拿着衣钵自己背。让小沙弥走在前面。后来小沙弥又想:“佛道很难达成,需要长久住在生死中忍受无量的苦恼,不如做一位只度自己小乘的罗汉罢了!”师父看他退心了,就又拿衣钵叫他背,并叫他走在后面。小沙弥又发了菩萨心,他的师父就让他走在前面。后来退心了,师父就命令他退到后面。这样一会儿上前,一会儿退后,连续三次,小沙弥感到很奇怪,问师父说这是什么缘故。师父回答:“最初你发心成佛那志向很高尚,你的地位比我尊贵,而且是我的榜样,所以我让你走在前面。后来你退怯后悔了,只想学小乘自度,你刚发小乘的心而还没有证到果位,比我当然要差一些,所以我才命令你走在后头。”小沙弥这时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此立定志向发心学习大乘佛法,不再退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