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以诚恳和恭敬心行布施
布施时,态度要谦虚,不可贡高我慢,讥笑或嘲弄乞人。布施时要亲手恭敬奉送,或者请他进来供养,不可嗟来食,以免对乞者造成侮辱,损及他的自尊心。所以《大丈夫论》的第四品说:“只有愚痴的人才会轻慢和不恭敬来乞求的人。”又说:“菩萨不但有求必应,而且能主动地把财物奉送到乞求者的家里,让对方的家属也能分享这分快乐。如果乞求的人自己来要东西,只要他一开口,必定不会让他失望而回,甚至牺牲性命也不例外。如果乞求的人没来,菩萨就亲自把所需的物品送去给他。他连施舍生命都毫不吝惜,更何况是身外之物呢?”
在《菩萨本行经》的第二卷中,佛陀告诉须达长者说:“布施时心不恭敬,犹如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得不到丰硕的果实。如果心地能够诚恳恭敬,虽然所布施的财物很少,却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
《瑜伽师地论》的第三十九卷说:“不可侵夺父母、妻子、奴婢、随从或亲戚眷属的财物,用来布施。也不可逼迫或恼害父母、妻子、奴婢或亲友眷属,把我们从前布施给他们的财物拿出来布施。”
“菩萨不可以非法、粗暴或逼迫损恼他人的方式来布施,也不可违背戒律和佛法的原则而行布施。”
“菩萨绝不会以不礼貌的东西布施。他不会以残余的饭菜供养出家人,也不会以肮脏或不卫生的东西布施……他不会以杂有葱蒜的饮食布施不吃葱蒜的人,也不会以夹杂肉渣或肉汁的饮食布施给不吃肉的人,或者以含有酒精的饮食布施给不喝酒的众生。”
“菩萨布施时,对于卑贱的乞丐,尚且不会以不敬的方式丢掷财物给他,更何况是对一般有道德的人呢?”
“菩萨布施时,如果遇到犯戒、邪恶、轻浮、暴躁的众生来辱骂和呵责,始终不会起厌恶和倦怠的心。因为他知道那些众生被烦恼所逼迫,惊悉了本来的习性,菩萨反而以更深的怜愍心去行布施。”
布施不可有不良的企图,而且要守信用。例如《菩萨善戒经》的第四卷说:“菩萨承诺布施以后,绝不后悔,承诺再多的财物,布施时丝毫不会少给。他不会承诺精美的财物,而后来却给与粗劣的东西。他只会先前承诺较差的东西,而改布施较好的财物,或者承诺少许的物品而改布施更多的财物。”
《瑜伽师地论》的第三十九卷也说:“菩萨布施时,不会欺诳众生。他不会布施一些财物,使众生起了爱念和亲附以后,却又取消诺言而不布施。他也不会唆使接受财物的人背叛原先的主人,而来归顺他。”
“菩萨不以谄媚和诡计而行布施,他绝不会布施假的宝珠、真珠、琉璃、翠玉、珊瑚……而想换取更美好和更有价值的财宝。”
“菩萨布施时,必定实践先前所说的话语或承诺。他布施会跟先前的承诺相等或者增多,而绝不会减少。只要先前答应过布施殊胜美妙的财物,他以后绝不会用品质拙劣的财物布施。当他在先前答应过要布施某种便宜的财物,如果他后来拥有更殊胜、更美妙的财物,他就会以殊胜美妙的财物布施。菩萨布施不会改变心意,不会不守信用,也不会以愤怒污浊的心布施。”
布施时要尽可能给予受者便利,不让人久等。也不要让人跑了很多趟、填写了很多表格、盖了很多次印章、又等待很长久的日子才领到赠送的款项或礼品。布施的人将来是会发财发福没有错,可是这么不便利受者的布施方式,将来必定要费尽了千辛万苦,财富才能得到手。谁叫你当时布施那么神气,给人平添麻烦,得果报时当然就得忍耐一些了!
列举三则实例
《贤愚经》的第十卷记载:阿难尊者为什么多闻(总持)第一的原因。在无量劫以前,有位师父(即后来的定光佛)教导小沙弥(即后来的释迦牟尼佛)非常严格,每天一定要限制他背诵多少经典才能休息。由于小沙弥每天都要出去乞食,乞食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往返十分费时,时间一减少,经文就背诵不熟,所以常被师父责训。有一位长者(即后来的阿难尊者),见到这种情形,十分同情小沙弥。于是他就恭敬地请小沙弥每天到他家去吃素菜,小沙弥不必奔波乞食,因此经典背诵得非常流利,从此不再受师父的责备了。那位严格的师父,后来转世成为定光佛,那位小沙弥后来就成了释迦牟尼佛,而那位布施饮食的长者就是阿难尊者。因为那位长者每天能以恭敬心布施饮食,以帮助小沙弥学习经典,所以来世记忆力特别强,学习速度很快。佛陀所说过的话,他从不会遗忘。于是就成为佛陀一千二百五十位大弟子中最博学多闻的人了。
《百缘经》的第六卷记载: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里有许多有钱的长者,聚集在泉水旁奏乐歌舞。他们派一个人去树林里采婆罗花,做成许多花鬘。采花的人在归途中,遇见了佛陀,他看见佛陀庄严的相貌和威仪,心中非常欢喜,就上前恭敬地礼拜佛陀,并且将所采的花,散在佛陀身上。他又赶去树林采花,没想到这次因为爬得太高,树枝断裂,掉落地面摔死。他死后神识升天,又从天宫下来听佛说法,而悟得道果。
《百缘经》的第二卷记载: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讲经说法时,有一天,佛陀带领弟子要去某一个村落宏法,必须经过伊罗拔河,河边有许多船师看见佛陀非常欢喜和恭敬,请求佛陀乘坐他的船只,并且把船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了幢幡洒了香水,又放置了各种不同的花朵,并且准备了丰盛的素食供养佛陀和众僧。佛陀为他们说法,每个人都心开意解,有所体悟。有的人证了初果,有的人证了二果、三果,甚至还有人发心追求无上智慧。
佛经中有一则非常著名的故事,描写:释迦牟尼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为了表示对于燃灯佛的恭敬,曾经“买花供佛”和“布发掩泥”。《因果经》和《六度集经》的第八卷记载:无量劫以前,灯照王的太子普光,出家修行,而成了佛,他就是一般人所熟悉的燃灯佛。当时有一位仙人名叫做善慧,跟五百位外道讲演殊胜的义理,大家以五百枚银币供养他。他因为听说普光太子出家修道,证得圆满的佛智。心中非常欢喜,所以想拿这些银币去买些鲜花来供养燃灯佛,以表示内心的恭敬和仰慕。他在半路上遇到有人拿着七枝很美的莲花,他就以那五百枚金币买下那五枝莲花。那人也托他拿另两枝莲花去供养佛陀。一般人散花供养佛陀时,花朵都掉落在地面上,但是因为善慧仙人的心太虔诚、太恭敬了,所以他所供养的五枝莲花,却停留在空中,变化成很庄严的花台和伞盖。他以别人所托的那两枝莲花供养燃灯佛,也同样出现奇迹,停在佛的两旁。燃灯佛称赞善慧仙人说:“你过了无量劫以后,也会成就无上的智慧,名叫做释迦牟尼!”……有一次,善慧仙人见到燃灯佛要走过的路上,有一小块地方有烂泥巴,又湿又脏,他恐怕佛陀走过时,脚会沾到污泥,就立刻脱下鹿皮的衣服,覆盖在地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发铺地鹿皮上,顶礼等待佛陀走过。燃灯佛就给他授记说:“你将来成佛以后,会在五浊的来世,度化众生。”
注——《六度集经》的第八卷将“燃灯佛”译为“锭光佛”,将善慧仙人译为“儒童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