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94)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七、以精进心行布施

布施贵在持久有恒,而不生厌腻、疲倦或退怯心。因为心中起了疲厌或退怯,就无法成就圆满的智慧。所以《大般若经》的第五百八十卷说:“如果菩萨想要疾速证得无上智慧,就不应使心有间断和染杂乱。如果他观察一切事物,无论顺境或逆境,都能作为启发心智的助缘。……他时常历事练心,对于逆境不生怨恨,对于顺境不生贪爱,那么他在一切时和一切境界中,就不会有间断和染杂的心。譬如一个将要被带往刑场处决的犯人,除了恐惧的心念以外,万念俱灰。菩萨也是如此,如果他时常专心想一切种智,就不会再起其他杂七杂八的念头,这样心就自然不会间断和染杂了。……有间杂心的人经过无数劫的修行才能成就无上智慧,没有间杂心的菩萨不必经过一百劫就能圆满成就了。……有间杂的心,虽多时相续修行,仍不能成办智慧的资粮。没有间杂的心只要少时相续修行,就可成办智慧的资粮了。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用功修行。”

《瑜伽师地论》的第三十九卷说:“菩萨布施精勤不懈。他不会只教(劝导)别人布施,而自己不布施。他布施时以身作则,自己先布施,然后再劝人布施。”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八十二卷也说:“如果发心追求无上的智慧,很用功地修行到达彼岸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而心不厌倦,纵使遇到了种种顽劣邪恶的朋友和逆境,也不退怯,他就是菩萨了。”

※ ※ ※ ※

《大智度论》记载:舍利弗过去世曾经修了六十劫的菩萨道,当时有一个人来向舍利弗要眼睛,舍利弗说:“眼睛挖出以后没什么用处,你为什么要它呢?如果您需要我的身体和财物,我可以布施给您!”那个人很肯定地回答:“我不需要你的身体和财物,只想要得到眼睛!如果你是一位修行布施的人,你就把眼睛赠送给我吧!”当时舍利弗就挖出了一个眼珠交给那乞求的人。没想到他拿了舍利弗的眼珠,用鼻子闻了一下,嫌它气味不好闻,而把眼珠丢在地上,又用脚去踩。舍利弗觉得很委屈,他想:“这个人真是刁蛮不讲理,明明不需要眼珠,却硬要我布施。眼珠得到手以后把它扔了,又用脚踩踢。真是太没有良心了!这种人不度也罢!我不如早点修行禅定,解脱生死算了。”舍利弗想到这里,他就不要度众生了,他从大乘的菩萨退到了小乘的自了汉。(《大智度论》第十二卷)

做布施的事情偶而或许会间断,但施舍的心念却不可暂停。譬如《杂譬喻经》(只有一卷的译本)记载:从前舍卫国有一位贫穷的人家,想布施一串葡萄给比丘,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所以等了一个月才实现愿望。那位比丘有他心通,当他接受葡萄时,说:“你已经布施一个月了!你一个月以前就有布施的念头了,这段期间,你念念不忘,不是就等于布施一个月了吗?”

布施与其“一曝十寒”,不如“细水长流”。要时常布施,随时随地布施,把布施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一样地平常。

例如《大宝积经》的第四十一卷记载:旁耆罗私佛时,有一位织布的师傅,每天布施一缕棉纱,一直累积到一千五百缕时,发愿成佛,普救所有众生。因为这种布施的福德,经历很多劫当了转轮圣王和天帝,将来成佛,佛号叫做善摄受如来。

布施久了,自然慷慨大方,而且渐入佳境,最后连难舍珍贵的东西也能布施了。如同《大丈夫论》的第四品说:“菩萨学习布施由易而难,逐步成就。他先布施财物,然后布施自己的亲属,又布施自己的手脚血肉,最后连生命也能布施了。这就是他布施的次序。”《大丈夫论》的第十九品也说:“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修行布施终不疲厌,宛如大地载持万物,终不疲厌。愚痴的人凡事享图自己的享受,久了身心也会厌烦疲劳;只有菩萨利乐众生,永不疲厌。菩萨为了利乐众生,受了地狱那么大的苦,尚且乐如涅槃,受其他小小的苦,又怎么会疲厌呢?菩萨为了利乐一切众生,自己甘愿代众生受无量地狱苦。他时常勇猛精进利乐众生,永不生疲厌心。

为什么菩萨利乐众生不会疲厌呢?菩萨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众生为贪爱、憎恨和愚痴等烦恼所驱使而不得自在。菩萨因为悲心恳切,所以乐于代替众生受苦。由于悲心和苦的感受不能同时在一起,有了悲心,就不会感觉到苦;而且在利乐众生的时候,心中能产生比解脱还要殊胜的喜悦。慈悲的人时常想代众生受苦,自己有了财物或快乐,就想送给别人分享。当他利益众生时,自己觉得快乐胜过涅槃。解除别人的苦恼能使我们产生很大的欢喜。菩萨利乐众生所得到的喜悦,不如别人利乐众生时,心里那么欢喜。因为见到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所以见到别人行善布施,自己就非常欢喜。

一般人见到别人受苦时,总是产生讨厌,而且想逃离他们的心理,所以感到忧愁和烦恼。有悲心的人才会加以怜愍,而把众生的苦认为是自己的分内事。一切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菩萨想:如果不勇猛精进,怎能破除这么大的苦呢?”

所以《瑜伽师地论》的第四十七卷说:“菩萨布施永不厌倦,精勤不断。他时常以自己所得到的各种财物布施众生,而毫无吝惜!”

《华严经》的第六十一卷勉励我们发十种无疲厌心,才能疾速成就如来无上的智慧和境界:

一、积集一切善根,心无疲厌。

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无疲厌。

三、求一切佛法,心无疲厌。

四、行一切波罗蜜(到达彼岸的法门),心无疲厌。

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正定),心无疲厌。

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无疲厌。

七、普遍庄严清净十方佛刹,心无疲厌。

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无疲厌。

九、一切刹一切劫中成就菩萨行,心无疲厌。

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微尘数波罗蜜,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一切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参阅《四十华严》的第四卷)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