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圆觉经今译(5)

             ───────────────

       陈柏达/译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今译】“能知道空中的花朵这种智慧乃是由于远离一切杂念而产生的,所以说犹如虚空。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或者知道如同虚空的真智,便是在虚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为这么一来,便产生了对立的名相和执著。有了执著,就会产生烦恼和心理负担。圆满的心智虽然没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说它不存在。由上可知:清净圆满的心智非有非无。当‘有无’的对立名相都除去了以后,圆满的心智才能启发出来。

【注一】 知觉性:具有灵知、觉悟作用的心智。

【注二】净觉随顺:顺利证入圆满的心智,即启发圆满的心智。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今译】“为什么呢?因为圆满的心智没有一切妄念,所以没有‘有无、相异相同’等对立的名相。圆满的心智的本体虽永恒不变、不生不灭、没有一切杂念,但是它能随著外缘的清净不清净而产生不同的现象和作用。虽然随著外缘而起不同的现象和作用,可是它的本体仍然依旧不变。而且圆满的心智遍布无穷的时空,和一切事物相互融通。

【注一】如来藏:每位众生都具有如来那种伟大的心智,透过启发,才会显现这潜能,所以叫做“如来藏”。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今译】“这就是完美的圣者初立志启发心智时所修行的法门。菩萨也因此才能产生清净广大的慈悲心。如果将来末世的众生,能按照这要领去启发心智,就不会导致错误的见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重新阐述这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文殊汝当知: 文殊菩萨你应知:

一切诸如来, 所有完美的圣者,

从于本因地, 最初立志修慈行,

皆以智慧觉。 都以清净圆满智。

了达于无明, 因此洞悉无明相,

知彼如空华, 宛如空幻的花朵,

即能免流转。 所以免于轮回苦。

又如梦中人, 如同正在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醒来发现一场空。

觉者如虚空, 觉者本来无妄念,

平等不动转。 不动不变真平等。

觉遍十方界, 圆满心智遍时空,

即得成佛道。 即可成就无上慧。

众幻灭无处, 无明灭时无去处。

成道亦无得, 成道本来也无得,

本性圆满故。 因为心智本具足。

菩萨于此中, 菩萨明白这道理,

能发菩提心。 可发慈悲智慧心。

末世诸众生, 将来末世的众生,

修此免邪见。 照此实修无偏见。

(本章大意):

在这一章里,文殊菩萨向佛陀问及:完美的圣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时所修行的法门,以及发展智慧,应如何才能避免一切错误和过失。

佛陀告诉他:所有完美的圣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都是本着圆满清净的心性去修行,才能够断除所有的烦恼,而成就最高的智慧。并且指出:一般人以为肉体是自身和分别意识是自心的错误。假如对心智基本观念认识错误,而欲启发真正的心智,无异缘木求鱼。佛陀接着又说明“无明”的由来,而且必须除去所有无明(心智的污垢)以后,圆满的心智才会显出奇妙的作用。

从本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菩萨处处为他人设想的事实,菩萨甚至为将来末世的众生能蒙沾法益,而特别向佛陀请问各种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学方式。他时常称赞弟子的问话,并且有条不紊地解答弟子的疑惑。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