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圆觉经今译(7)

             ───────────────

       陈柏达/译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所有菩萨和末世的众生一定要修行才能远离所有无明的虚妄境界。断除无明的心志必须要坚固而且不可丝毫松懈才行。这就是启发心智的第一阶段‘以心遣境’。然而再远离虚幻的心,而进入了第二阶段‘以离遣心’。然而,心既是虚幻的,‘远离虚幻的心’本身也是一种虚妄。因此‘远离’的名相也必须除去,而进入第三阶段‘以离遣离’。修到最后,连要‘除去虚妄’、‘除去远离’的名相也消失了,达到离无所离的境界。这便是所谓的第四阶段——‘以极远离遣远离’。在这时候,一切虚幻无明才彻底的消除,圆满的心智才完全显现。

“譬如钻木,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今译】“譬如,钻木取火这回事。两根木头不断摩擦生热以后,才能生出火来。当火产生时,木头便被不断燃烧。等到木头烧完了以后,余灰也被风吹散了,烟也熄灭了。到了这时候,才是究竟的烧尽。以虚妄的身心修治虚幻的无明也是如此,当一切妄相和无明都消失了以后,圆满的心智就立即显现出来。而不是妄相消失以后,就变成什么都没有。

【注一】断灭:“完全消灭”和“什么都不存在了”。这种独断的见解是一种偏见。它和“有见”相对,都是错误的。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们!你们知道色身、妄念和无明都是虚幻的,只要不去执著它,就是远离了。不必再故意造作各种方法来远离虚幻。既然离开了虚幻,圆满理智的心便会产生灵知的作用,这就是觉悟真理。又何必一步一步才能了解呢?所有的菩萨和末法的众生,必须按此要领修行学习,顿悟道理以后,逐步事修,才能永远扫除心智的障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重新阐述这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普贤汝当知: 普贤菩萨你应知:
   一切诸众生,
各地所有的众生,
   无始幻无明,
无始以来的无明,
   皆从诸如来,
都包含在心智中,
   圆觉心建立。 心智昏暗而生幻。

 犹如虚空花, 宛如幻觉的花朵,
   依空而有相。
生在广大的空中,
   空花若复灭,
假如幻花消失了,
   虚空本不动。 广大长空仍不变。

 幻从诸觉生, 无明幻化依心生,
   幻灭觉圆满, 幻灭觉性立即显,
   觉心不动故, 心智本来不曾变。
   若彼诸菩萨, 慈悲众生的菩萨,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的众生,
   常应远离幻, 经常远离诸妄想,
   诸幻悉皆离。 直到无明都消灭。
   如木中生火, 宛如钻木而生火,
   木尽火还灭。 木头烧完火灭了。

 觉则无渐次, 离幻即觉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知幻即离真方便。

(本章大意):

在这一章里,普贤菩萨向佛陀提出了四个问题。

一、如何以虚幻的身心来修治虚幻的无明呢?

二、假如所有虚幻的事物都没有实体而且会消失,并无身心可言,那么谁在修行呢?

三、如果无明和身心都虚幻,那么修行这件事不也是虚幻的吗?

四、如何去除妄想?

(佛陀的解答):

一、身心和无明都是幻化的,可是我们不妨籍着幻化的身心来除去虚幻的无明。

二、虚幻的无明和自我分别的身心消失了以后,就会产生真正的圆满心智。好比波浪平静了以后,海水的本体就显现了。

三、启发心智有四个步骤:

(甲)以心遣境(离妄)-用心不执著一切虚幻的事物。

(乙)以离遣心(离觉)-远离执著心。

(丙)以离遣离(遣离)-除去远离执著的心。

(丁)以极远离遣远离(遣遣)-连除去远离执著的心也彻底除去,而达一无所离、离无所离的境界。圆满的心智才会显现。

四、知道色身、妄念和无明都是虚幻的,只要不去执著它,就是远离了,何必再故意造作种种方法来远离虚幻呢!这种概念是属于理智的全盘了解或顿悟式的,而不是按部就班的。

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护身体只有在为了追求无上的智慧或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的情况下,才有高尚的意义!因为连身体都是虚幻的,为了追求虚幻的名利而珍惜虚幻的身体,那又可能产生什么实在的益处呢!

学习佛法,最要紧的就是克服私心,去关怀别人。而逐渐达到行善(帮助别人)而不执著名利,甚至内心也不计较自己和别人的名相。因为心中一有了名相,心里就会产生负担。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