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讲一段佛陀的教诫,提醒、鼓励你们专心一意依法修行。这些教诫称为法。法是心的装饰;也是培养五根的方式。我打算讨论的经文来自波罗提木叉教诫。这个教诫讲的是归依佛陀而出家的行者职责,不过这些做法也同样适用于居家人。居家人修行,可以训练自己成为好人,成为护持佛教的眼、耳、腿、足、手,使佛教繁荣。
这些指导纲要,对我们大家都适用,它们归为六类:
不责难,
不伤害,
遵守波罗提木叉戒(指比丘戒),
节制进食,
隐居静处,
确立于提升的心智:
这是诸佛的教诫。
第一条教导:不责难。不要相互找错。换句话说,不要讲他人坏话、不误传他人、不说离间的话。不讲谗言、不鼓励谗言。不相互诅咒、叫骂。与其相互找错,我们每个人应当在自己身上找缺点。那就是不找错的意思。任何时候,无论出家人居家人,都应当遵守这个教诫。
不伤害:不要让自己仇恨对方。一起生活的人,行为不在同一个层次是正常的。有的人有教养,有的人比较粗糙──但是要记得,不是恶,只是他们的举止比较粗糙。体力上,有的人精力旺盛、能干、有力,其他人则虚弱、患病。言语上,有的人能言善道,有的人拙于辞令;有的人话多,有的人少言;有的人喜欢谈世事,有的人喜欢讲法;有的人讲错,有的人讲对。这就是不平等。这样的情形下,必然有一些冲突与冲撞。我们同在一个法界生活,有这样的情形发生时,不应当记恨。应当相互原谅,把杂染从心里洗清。为什么?
因为不这样它会转为敌意与仇恨。原谅的举动,称为原谅的礼物。它会使你成为一个不抓紧事物、不背负事物、不纠缠于事物的人──也就是不记恨的人。即使间或有过失、有错误,我们应当相互原谅。我们应当对周围的人尽量有爱心、慈心、仁心。这就称为不伤害,这是我们作为佛教徒,居家人与出家行者,都必须修练的一部分。
遵守波罗提木叉戒:行为要使你靠近涅槃之门。什么是涅槃之门?要坐得靠近食物,让你的嘴靠近解脱。不要坐得远远的,否则吃不着。要坐得近,使解脱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把它一下送进嘴里。换句话说,凡是靠近佛教的行为,就是你应当遵守的行为。靠近佛教的意思是,圣道修行。你要知道,居家人与出家人一样,也有梵行生活。居家人的梵行有两类:第一类是遵守八戒中的前五戒:不杀生;不偷盗;无性事──梵行生活便要这样;不说谎;不用醉品。这是圣道修行的一类,那就是靠近涅槃之门。居家人梵行的第二类,是遵守八戒里的每一戒。
沙弥与比丘应当分别遵守十戒与227戒。同时,不应舍弃该当遵守的好行为。这就称为不在法界外可能伤害你的地方游荡[中译按:巴利文字面意为在善行之地放牧]。换句话说,不要让你的身体去那里、不要让你的言语去那里、也不要让你的心去那里。不要与习性低下的失德者交往。不要向缺乏戒德的人讨教。不要让你的心与他们纠缠在一起。要在心里想那些善士;想你自己也要培养的善德。这就叫做梵行。凡是这样做的人,称为遵守波罗提木叉戒,就在涅槃旁边。
节制进食:对食物要有节制感。我这里讲的是物质消费品。人们有三种吃法:
第一种是贪心地吃。胃饱了,心还不饱。嘴满了、咽不下、胃也满了,心还想吃更多。不要让这种贪欲控制你的心。
第二种,是满足地吃。你满足于钵里的食物,不吃钵外食。或者,你满足于伸手可及的食物。你不要求任何够不着的食物。你不用手、眼、表情,示意自己还要更多。盘里、钵里有多少,就吃多少。这就称为吃得满足。
第三种,是有节制地吃。这种吃法在世间意义上、在法义上都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