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二一)

不随感觉起舞 ③

贪爱是感受生起的缘

(阿姜苏美多 著 释自霁 译)

我们一旦出生,从最幸运到最不幸的人生经验,我们都可能遭遇到;

世间不稳定、多变化。我们都一样脆弱,有着一个易于坏损、受伤害的身体。

一旦觉知到这一层面,就会了解:我们都只是同样会老、病、死的兄弟姊妹罢了。

 

追逐驰走的生活

在步调急速中生活,人们往往从一个刺激、亢奋追逐转换到另一个刺激亢奋。当我们提起“真正刺激的生活”,它通常所指的是什么呢?大概表示着很努力地去获得狂热的感官经验;表示一直在四处追逐──因为昨天美妙的经验已让人感到枯燥。人们需要有新的经验、新的恋情与冒险。因为事情一旦重复,就变得索然无味。生死轮回就成为这种循环,无止尽地四处奔波为寻找下一个新鲜事、下一个刺激、下一段恋情、下一次探险……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注意一下,我们的生活如何暗藏着这种现象。即使是出家修道的生活,在禅修当中,我们也会陷入追逐下一件事情的习惯──人坐在这儿,心却盘算着禅修之后要做什么;或者想法子让在阿玛拉瓦地道场的生活中更有趣味些。

什么是有趣味呢?有趣味指的是那些能够吸引人,慑住人们注意力的事情。我们喜欢被某种东西迷住:我们喜欢可爱的事物,快乐的经验,美丽的东西,和曼妙的音声。这些事物很有趣,它们慑住我们的注意力、讨好并迷住我们。如果一有不愉快的经验,我们就惧怕它。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若要待在某个没有漂亮东西的地方,简直就像身陷地狱般的痛苦:枯躁无味的人、粗劣难闻的气味、缺乏文化素养的男女,或是恶心、肮脏、满身臭味、邪恶的畜生,疼痛、病痛……。这些都是我们所畏惧的,是我们可能的下场,也许我们会落到某种悲惨的境地,所以要避免并且除掉它,然后尽可能地保住愉快的经验。

其实我们大部分的日子既不是乐也不是苦。当你们仔细审视自己的人生,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会发现其中百分之九十八都是不苦不乐的。当我检视自己的生命,其中大约百分之二是极乐与极苦的,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八是不苦又不乐,就只是它本来的样子。可是,这百分之九十八可能在完全漫不经心的状况下被忽略了。我们总是渴望、期待,并希望下一个高峰的来临,于是担心、害怕好景不常,欢乐不再。说真的,回头看看我们在阿玛拉瓦地道场或世界任何角落的生活,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快乐或真正的痛苦呢?

佛陀告诉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不苦不乐的事情上,因为接纳与注意这类事情,意谓着我们必须专注而且警觉。因为它不吸引人也不令人反感,它就不会使我们有所反应,不会动摇我们的心。因此我们必须刻意地注意它、清醒地觉知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以行、住、坐、卧四种基本威仪、正常自然的呼吸、以及稀松平常的对象,来作为禅修的所缘,而不是令我们喜悦或不喜悦的东西。正念的修习就是训练将注意力放在感受上──我们不执着乐受,苦受,也不执着不苦不乐受。了解觉受,并不是活在中性的舍受之中,而是用功于单纯地端坐、站立、行走、以及躺卧的动作上,保持觉知,只是活在当下。我们必须专注,学习将心念集中起来。

感受是贪爱生起的缘

感受是贪爱生起的缘。那什么是贪爱呢?这个字译为欲望。它是当你没有觉知及醒觉到事物的本然时,就会落入想要与不想要的模式中。

>“欲爱”“有爱”“无有爱”

从感受开始。如果它是愉悦的,你就想要;如果它是痛苦的,你就不想要。有种对于感官的渴求──欲爱,想得到感官的享乐,四处吃吃喝喝,听着音乐,过着随逐感官享乐的散乱生活。我们都很清楚那是怎样的生活,对吗?另外,有一种“想要”属于“有爱”,我们也都经验过,一种想要成为什么的欲望、企图:我想成为什么人物,我想要做个成功的人;我想要开悟;我想要向善;我想要成为受人景仰、尊敬的人。还有一种“想要”属于“无有爱”──想把某物除掉的欲望,这个欲求也是挺有力的。“让我们除掉所有不愉快的事:恶念、嫌隙、痛苦、瑕疵。”这就是想除掉某物的欲求

(摘自《香光庄严》82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