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二九)

纯净喜悦的爱 ③

爱的观照

(阿姜苏美多 著 释自霁 译)

当“心”从“我”的幻相中释放出来,一种慈爱的特质就在生命纯净的喜悦中产生。

那不是期待成为任何事或任何人;也不是期待持续或永恒。

它不是任何事物所造成的,那只是事情的本然。

 以利他为基础的爱

浪漫的爱通常是以“我”的幻觉,和希求回报为基础。然而,灵性的爱是利他或周遍宇宙的爱,以四梵住──慈、悲、喜、舍──为代表。这样的爱是一种融洽和谐的经验。它凝聚、统一一切,是一种融洽关系。仇恨是隔离的经验。当我们憎恨,就没有和谐、融洽或统一。仇恨是分离、分裂和有区隔的。爱是和谐的,而且我们想要和谐一致。因为生活在仇恨、区隔、分裂的世界,是一种痛苦的地狱境界。

这个团体是一个宗教团体,一个僧团,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从僧团脱离,并讨厌僧团:“讨厌这个比丘尼,讨厌那个比丘;而且我不喜欢那个,不喜欢这个。”那么,这就不是一个团体了,它是不和谐的。那是一种疏离与隔离的气氛,强调我和你:你的缺点,和我的感觉;你的过失,和我的忿怒;或者,我强调你的错,比丘的错,比丘尼的错,在家行者的错……。执着于那些看法,让我感到疏离、隔离、忿怒、不满,不快乐与沮丧。

>让心住于慈爱中

有时心会处于非常负面的状况,那时所有的觉知都是烦恼。不论人们做什么,似乎都不够好。当我们处在那种心境,每件事情似乎都是错误的──什么猫、太阳、月亮,心变得不协调、分离与消极,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感到疏离。只要我们认同,且执取这种看法,就不可能有融洽或和谐产生。当我们处在爱的心境时,无论对别人的感觉不太好,或他们没有确实做到他们应该做的,这都没有关系了。总是会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是它们应有的样子。但当我们的心慈爱时,这些便不那么重要了。 因此,爱的经验出现,是因为我们为了体验融洽、和谐与一体,而愿意包容不同的个性,与存在于缘起世间的差异性。我们会因老病死的共同经历,而如兄弟姊妹般地联结,而不是在于指出差异性,或是谁比谁好。

正念觉知不落两端

当我们皈依僧,就是皈依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真理行道者、正当行道者。我们皈依那些修习佛法者──善良、正直、真诚的人。而不是美国人、英国人、澳洲人、男人、女人,或是比丘尼、比丘们。

我们同时具有和合与分离的倾向,而且也能够正念地觉察它们。我们必须以佛法来明辨事物的本然。事物有和合也有分离,一个具有敏锐觉知的人就不会落入两端。有和谐与融洽的时刻,会有不分别、挚爱、感恩、宽容、喜悦的时刻。

然而,也有疏离与分别的时候。为了检查出了什么问题,正视烦恼是有必要的。看着愤怒、嫉妒和恐惧,然后去接受、了解那些情绪的经验,而不是审判它们,把它们当成“我”,当成自己不应该有的东西。这是生而为人的全部:我们出生为一个个独立的形式,然而我们能够统一。我们可以领会一致性、共同体、统一性,但我们也能区别。

因此,归依佛陀,是因为人们具备辨明两边,且能适当响应的能力。我们能将生命的不圆满与问题,看成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而不是个人的。因为有统一和疏离的洞察力,我们不再随着问题扩散、夸大、激动且被困扰住。事物的本然就是这样,只是法尔如是。(摘自《香光庄严》82期)

◎◎◎◎◎◎◎◎◎◎◎◎◎◎◎◎◎◎◎◎◎◎◎◎◎◎◎◎◎◎◎◎◎◎◎◎◎◎◎◎◎

自从我出家

自我从有家,出离到无家,不曾觉察到,心中怀抱着,卑鄙瞋恨念:“愿他们被杀,愿他们被屠,愿他们愚(遇)害。”如此恶念头,久不藏心中。

与此恰相反,我曾觉察到,心怀仁慈念,无量又圆满;遵照佛指示,依程序修行。

我是大众友,大家之援手,悲悯全众生,培育满爱心,以不欺为乐。心充满爱心,不动又不摇,我培育圣境,恶徒达不到。(摘自《佛陀法语》达弥卡法师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