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瑞 主讲 李慧娟 整理
四念处的特色(续)
④如实观──我们能如实受之后,才能如实观。
什么叫做观?平常我们看树,感觉每一棵树都一样。但事实上没有两棵树是完全一样的,甚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远远看这棵树,每片叶子都一样,而“观”就是看清楚它的不一样。“观”是没有立场的看,好像是气象学家作气象的观察,他一定看得很客观,才作描述。
我们看自己身心的现象也应如此,比如我们起一个坏的念头,如果按照过去所受的道德教训,我们就会产生自责或者罪恶感。好的念头或坏的念头起来,当下就会起好恶之心,马上就去评断它。若能在事情出现时,先让它如实的展现。“如实受”跟“如实观”有助于对我们身心烦恼现象的了解跟取材。
佛教讲究的是这样的修为,对于自己烦恼的产生原因,你一定要能够找出来。就像科学家做实验,在做之前必需先取材,如果取材不正确的话,所做出来的分析和结果一定是不正确的。如果所看的不清楚,所听的被扭曲,六根对外境所取材的本身,已经被扭曲掉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好正确的分析跟判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四念处法门一直强调“如实受”和“如实观”是为了提供正确的数据,以作为下一步因果分析的基本条件。
⑤层层剖析──这在其它的修行法门里面较少提到,也没有讲得那么严谨。其它法门有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观涅槃”,而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对于造成我们烦恼的原因,具备一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比如说我当下心情不好,就找出什么原因使我心情不好。如最初的原因就是某人讲了一句话造成我心情不好;然后再针对第二个原因来找,为什么他讲话的内容使我心情不好。就这样一层一层往内分析,然后才能够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
⑥团体互动──四念处法门在修持过程中比较强调“团体的互动”,透过讨论回馈的方式彼此互相切磋。因为我们在还没有悟见法以前,很可能有些分析和判断容易落入无明的状态,而自己仍不清楚,然而透过跟别人互相讨论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检证。因为只要是合乎真理或是真正体验的东西,它是可以经得起别人的询问和检验的。如果你提出自己的体验以后,在别人询问之下,发觉漏洞百出,那很自然的会对自己的体验或看法,作某方面的修正。
四念处的受用
最后我们讲修行四念处法门的受用:
①正念分明──在整个觉悟的过程中,正念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拿来检证修行成果。即是修行越好,正念越强,持续性越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有正念,有时没有正念,那就是失念。失念就是你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想起来,一直没有在观。刚开始在修行的时候,会有这种困难,虽然知道很重要,可是还是会忘记,经过很久,才会被想到。然而这种能力经过不断的练习之后,就会自然的培养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常常会跑掉,但是到后来,会发现那种能力是人类内在所拥有的。你不必刻意要去保持正念,它就是起来了,就是一直存在。我们可以检证自己觉醒的程度怎么样,就可以了解你修行的功力到哪里。一天中若保持正念的精神很强:那就表示你有进步。正念很强,就表示你觉醒的能力越好,对什么东西都很清楚,对当下自己身心的状态,或者跟别人互动的状态,或者外在的环境都是很清楚,正念分明的作用就存在。
当烦恼一起来的时候,你的察觉性很强,你就可以及早察觉到。我们说一棵树刚开始冒芽,冒出一点点的时候,我们就察觉到,便很好处理。烦恼升起的时候,都是从很微细之处开始,在越微细的地方,马上察觉到,便很容易去解决。例如地上冒出小草,你就两手一拈,就把它拔掉。地上有一棵大树,你要动用多少人来拔都拔不动。烦恼产生的过程就跟那棵树一样,刚开始很微细很微弱。我们观照力和觉察力不够,所以让它一直滋长,到后来很强大的时候,那时烦恼已经在身体展现,结果已出来,我们只能亡羊补牢。当然我们凡夫在修行当中,是从果追溯到因,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说正念分明,它有非常好的作用。(摘自《新雨月刊》第65期、6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