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三九)

正业,正果

(阿姜李)

法是恒常而真实的。我们看不见真相,原因是自己一直在转动。坐在车里,路上经过些什么,比如地上石头有多大、什么颜色形状,是看不清楚的。我们看树、看山、看田,它们似乎都在动。如果从生下来就一直在车里,从来不曾停下出来走一走,我们肯定以为车在跑、树在跑、山在跑。实际上,真相与我们所见并不一致。在跑的是我们自己、是车,而不是树、不是山。

属于法的一切,坚定、恒常。这就是为什么称它为真理。不真的,不是法。在法界里,佛陀的最高目标之一是获得明辨。他并非只追求宁静与自在,因为单单的心态平和并不是真正的宁静、真正的自在、真正的休憩。它仍然混杂着一些不安。至高之乐不仅超越了心的宁静、也超越了明辨。

我们多数人,感觉宁静、自在时,倾向于失慎、大意。结果长不了丝毫明辨。我们可以从日本人民那里学一课。那里土地贫瘠,庄稼生长慢,火山多。人们谋生辛苦,必须时刻警觉,有危险随时撤离。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这样活跃、聪明,善于解决困难、使国家繁荣。日子舒适的人,倾向于懒惰,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为灭苦而努力。

如今人们学了许多,可是照样愚蠢。怎么愚蠢呢?不会自己种稻米、自己做衣、自己洗衣。没有一技之长,总有一天会吃苦遭难。我们泰国人,多数抱怨外国人控制我们的经济,实际上是自己愚蠢。我们连脚趾头一般大小的快乐也得不着,只会坐着两眼盯着远处看。别人又跑又跳,为了幸福什么都做了,可我们只会闲坐着给家人惹麻烦。有苦,就给腐败开了道。吃了饭起身就走,不会自己洗碗收拾。如果我们的全副明辨,就在于知道怎么吃,能有什么出息?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传法时,同时讲因与果、善巧与果报。他首先教与我们直接有关的道理。我们自己修得好,才可以传播给跟来我们身边的人。无论什么因、什么善巧,能够带来宁静、自在、便利的,我们必须学。学了一定有果报。

从好的方面讲,戒德是定力的因,定力是明辨的因。从坏的方面讲,苦来自渴求。渴求来自哪里?来自我们自己的愚蠢。我们有多少愚蠢,就有多少苦。渴求升起时,会伤害周围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培养快乐、自在的因,防止这类危险,因为有困难时,心会以各种方式转动,让我们受苦。

因此,你一有机会便要自省。如果开始感到不舒服,要找原因。问你自己:“我今早起来后做了什么?想过什么?”你砍一棵树,却砍不断时,得看看斧头,是不是太钝了。如果你用牙咬树,是不会有结果的。想解决问题,必须追究根源。那样做时,才能解决困难。

知识必须来自我们内心升起的明辨。最低等或者说最弱层次的明辨,既不了解因也不了解果。中等层次的明辨,了解果、不了解因。最高层次的明辨,既了解因、也了解果。换句话说,你知道自己的业会有什么样的果。但是多数人根本不知自己在造什么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果根本好不起来的缘故。如果想活得有进步,必须造起宁静、自在的因。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依照圣道道支修习禅定。

正业,是宁静自在的因。我们的业[行动]有各种各样。怎么站着,是一种业。身体怎么动,是一种业。行动在世间指各种气力活,需要我们奔走、以肢体搬取对象。但是在法界,单单以正确的动机静坐,便是一种形式的工作或者说业。带着正确的动机躺下,是一种工作或者业。坐、站、行、卧,我们一切动作、姿势,如果带着正确的动机做,都是一种工作或者说业。当我们的业正确,便会有宁静与自在。但是苦又怎么会找上门?我们有苦,原因是妄业:也就是我们违背法义坐、站、行、卧。接着,在那些基本的业上,再做其它事,那些事必然也转成妄业。那就是为什么,佛陀改进了他的坐、站、行、卧方式,使它们在动机上完全清净。这个意思是,他在一切活动中不断地修持禅定。色身做什么,他的心必须一直跟着。如果心要色身做什么,却不跟着色身一起做,那么他便没有做成功。他不能让色身自己做工。心必须与色身在一起。否则,旧习惯会回来,控制他的心。

妄业的意思是感官欲念:想那些升起欲漏的官感对象。色、声、香、味、触、法,来自于身与心的共同活动。如果接下来心开始想要这些东西,那就称为贪。你希望有好东西,但结果跟你的期望不一致,就会升起嗔。如果你因嗔意而失控,那就是痴。

不过,如果你把思考指向呼吸,就可以灭除感官之欲。评估你的呼吸,就可以灭除恶意。评估有两种(1)评估出息入息。(2)评估色身内在呼吸感,直到它们与色身其它元素相互作用。如果达到这一步,你会忘记任何恶意。一旦心与身充足起来,你会有自在感。因此,喜与乐是寻想与评估的结果。寻想与评估因此算是正业。因果原则,对于你的内在、外在一切活动都适用。

我们有苦,原因在于吃。吃怎么有苦呢?因为我们永远不餍足。色身不满足;心不满足。对于杂念永远没有餍足感,这样便升起了饥饿。

但是,当心停止对吃的关心,而是专工正业时,你就有自在了。你作禅定时,有时专注于因,有出离感,不去考虑果。有时你守着果,即心有安居处的自在感。即使这个工作做起来很难,你不担忧、不顾虑,心始终守着自在感。熟练起来时,你会了解何时专注于因、何时专注于果。这称为行动时理解因果。你不会卡在任何世间诱饵上,你独居法的自在之中。尽管修起来要花功夫,你不紧张。你带着安宁而做。

有安宁感时,心不会搅动。心这般寂止时,解脱洞见会升起来。我们做工会变成洞见在做工。你观看觉受的变化:形色触击眼时,喜与不喜升起了。你看着这些东西停留瞬间、分解消失。你把形色看成动态属性。眼是动态属性。意识──即对这些东西的知觉,也是动态属性。一切感官媒介都是这样:都有无常、苦、非我的属性。是明辨保持充分寂止,能看见什么在动、什么不动。接下来把两者都放下。那时你会看见,常规意义上的自在,在法义上是假的──因为在终极层次上,有一种真正的自在。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