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四四)

七道修行的检证程序:七觉支

一、念觉支:即四念处。这是一种“观照自我”的修行,绵绵不断地做身、受、心、法四层次扫描、警觉,紧跟紧随乃至“起时知起,灭时知灭,没时知没;已起知已起,已灭知已灭。”醒时修行,要睡时也要“系念明相”(作光明想,以保持正念)。此修行要领着重在当下“第一印象”的觉察力,也着重当下身心苦恼的调伏与舒解,若对自己身心变化不在意或不觉察,便会不断地惹烦恼而干扰身心活动。身念处是分分秒秒都不错过地警觉自身从脚到头的生理(四大)状况,及行立坐卧、屈伸俯仰、语默动静。它的成就目标是时时放松、不紧张的生理状况及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此时此刻做什么。受念处是分分秒秒注意自己的情绪、感受,是苦的、乐的、非苦非乐的,它的成就目标是保持不起情绪。心念处是分分秒秒注意自己的心念是否出现不必要的影像,而干扰此时此地该做的事,它的成就目标是擦亮心眼,使之不昏沉、不散乱、不追悔、不追恋。法念处是看住身口意是否有顺我则乐,逆我则苦的主宰欲横行,它的成就目标是销毁“自我”的妄见错觉,出离顽强坚持自我保护的“我”,不考虑因缘条件而图一味支配的“我”,不知因缘生灭法而以为长存的“我”。经过四念处的修行,身心会愈来愈敏锐,而达到任何身心的变化都无所遁形。

二、择法觉支:由念念分明的观照,而确知确信烦恼心与清净心都是有因有缘地生起,有因有缘地消失,非偶然生灭,也非神力所作。要使烦恼永尽无余,需要有智慧主导,择法是一种分别智能,与念觉支的观慧不同,它的作用在于辨识善恶法,恶法是五盖,善法是调伏五盖,成就无贪无瞋无痴。“五盖”是贪欲、瞋恚、掉悔、昏沉、疑惑,它们是苦恼的龙头,永不休止地干扰警觉力。“贪欲盖”是迷恋、粘着于色声香味触的五欲乐受。“瞋恚盖”是对不顺我心的人事物生恼火。“掉悔盖”是身不安于当前所做、当前所受,口说无意义的闲话,心恣意放纵、攀缘,因虚耗时间、生命而懊恨。“昏沉盖”是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健康不良、生活不节制、攀缘六境后的疲乏所引起。“疑惑盖”是对自己修行能力、对善知识、对真理怀疑乃至不信任,而不想努力或不得袪疑要领。五盖的生灭、消长,直接明显地影响生命的活力、创造力及观照力,由择法而知自我节制(戒)的必要性及修习、强化止观能力的迫切性,凭借戒定慧的修习力及证量而辨识三宝(佛陀、佛法、僧团)是真正归依处,值得终身卖力奉献。

三、精进觉支:以念觉支、择法觉支作基础,修行即能确定目标与方向,这时候就需要加紧努力(精进)。警觉五欲、五盖需要消除,无贪无瞋无痴之善法需要培育、长养,进而渴望亲近善知识、闻法、布施等。学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精进则做不到正念相续;不正念相续则五盖恶法轮番上阵,连难得的善根都会被腐蚀、吞噬、淹没。唯有身口意精进才有修行成绩,有修行成绩才能不懊悔,只有不懊悔才不会愧对自己、愧对善知识,只有不愧才能使人生充实、坦然、有意义,而充满法喜。

四、喜觉支:法喜是由精进修行而来的,法喜是由正念之乐、解忧之乐、无悔之乐、无愧之乐、充实之乐、离系之乐,它是检验修行成果的一个品质管制。一分精进必然有一分喜乐跟随,否则修行不但没上道,还会用错功,增长愚痴。外教徒也有喜乐(如攀缘上帝而感圣灵充满),但与佛教的法喜不同,法喜的产生是离攀缘、离烦恼的系缚,它有一定必然的修行历程。

五、轻安觉支:贪瞋痴的重担一分一分地弃舍,法喜也一分一分地生起,由三毒的逐渐远离、弃舍,而纾解了自我恋着和自我防卫的冲突与压力,心灵的重重束缚、不自在松开了,身心从此感到轻安、平静;有如旅人在赤炎炎的大太阳底下长途跋涉之后,走到树荫下纳凉的愉快心情。身轻安是肌肉没有绷紧感,心轻安是心头轻松、不躁郁、不烦闷,任何时刻若身心没轻安感觉,则需要回头从念觉支加强扫描、分析,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六、定觉支:远离五欲、保持身心的安祥轻松即近于初禅境界(初禅主要意义是离欲生喜乐),心力自然而然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力。由系念呼吸入手,专注地密切注意长息短息、出息入息,功夫深时、能得最高禅定(四禅),方法简单又不易出岔。有了定力,日常生活中就会减少散乱、昏沉与白日梦。

七、舍觉支:停留于定力成就,是一种修行的障碍,定力的目的,不是为了专注而已,专注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觉察自己空虚不安和系着的微细因缘,进而把种种系着放下,远离空虚。舍觉支的上头还有六个觉支,循序而来,可见放下万缘,及实践“厌离、不厌离俱舍”(放得下又拿得起)的洒脱,需要一番渐进的程序,想超越躐等,只怕欲速则不达。(摘自《新雨月刊》第12期 明法比丘)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