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叙说:佛为青年婆罗门须跋,开示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藉由对一切众生的无量善意,而扫除自己内心的一切怨结与瞋恼,达到净化内心的目的。具备、成熟此种内心素质,来世将可生于无恚、无恼、和平、喜悦的梵天界。
问路的譬喻
这样说的时候,都提子青年婆罗门须跋,对世尊这样说:
“尊敬的乔答摩!我听说:‘沙门乔答摩知道与梵天共住之道。’”
“青年啊!你认为如何?那罗歌罗村是否离此很近?那罗歌罗村是否离此不远?”
“是的,尊者!那罗歌罗村离此很近,那罗歌罗村离此不远。”
“青年啊!你认为如何?此处,如果有个人在那罗歌罗村出生、长大。当他离开那罗歌罗村,人们问他前往那罗歌罗村的道路。青年啊!那个人在那罗歌罗村出生、长大;当他被问到前往那罗歌罗村的道路时,是否会犹豫、踌躇?”
“不会的,尊敬的乔答摩!”
“为什么?”
“尊敬的乔答摩!因为此人在那罗歌罗村出生、长大,他对通往那罗歌罗村的所有道路,都非常清楚。”
“青年啊!此人在那罗歌罗村出生、长大;当他被问到前往那罗歌罗村的道路时,或许还会犹豫、踌躇。可是,如来被问到梵天界或通往梵天界的道路时,绝不会犹豫、踌躇。青年啊!我知道梵天、梵天界、通往梵天界的道路,并且知道如何修行而转生梵天界的方法。”
与梵天共住之道
“尊敬的乔答摩!我听说:‘沙门乔答摩教导与梵天共住之道。’善哉,愿尊敬的乔答摩教导我与梵天共住之道!”
“那么,青年啊!仔细听,好好思惟,我就要说了!”
“好的,尊者!”都提子青年婆罗门须跋回答世尊。
修习慈、悲、喜、舍
世尊这样说:
“青年啊!什么是与梵天共住之道?”
“青年啊!此处,比丘以具慈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的,第二、第三、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一切处、一切地方,以具慈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无害,遍满一切世界而住。青年啊!当这样修习慈心解脱时,任何有量之业,不能在彼处残留,在彼处存续。青年啊!譬如一个强有力的吹螺者,毫无困难地让声音闻于四方。就像这样,青年啊!当这样修习慈心解脱时,任何有量之业,不能在彼处残留,在彼处存续。”
“青年啊!这就是与梵天共住之道。”
“再者,青年啊!比丘以具悲之心,具喜之心,具舍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的,第二、第三、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一切处、一切地方,以具舍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无害,遍满一切世界而住。青年啊!当这样修习舍心解脱时,任何有量之业,不能在彼处残留,在彼处存续。青年啊!譬如一个强有力的吹螺者,毫无困难地让声音闻于四方。就像这样,青年啊!当这样修习舍心解脱时,任何有量之业,不能在彼处残留,在彼处存续。”
“青年啊!这也是与梵天共住之道。”
问题与思考
1.“与梵天共住”是婆罗门教的教义和修行目标。从此经可看出,佛陀如何吸纳和转化婆罗门教的教义?
2.“慈、悲、喜、舍”四法的个别意义和总体意义是什么?以这四法作为“与梵天共住之道”,所蕴含的意义又是什么?
3.在“慈、悲、喜、舍”四法的修习中,特别强调“无量”。请说明“无量”的意义、修法,以及它在断除烦恼上的作用。
4.“慈、悲、喜、舍”四法,除了对治怨恨、伤害等“瞋心”之外,是否也能对治“欲贪”?若可以,则它的心理机转或心理过程是如何?
(摘自《香光庄严》第98期 蔡奇林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