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禅学大师说过:每日禅坐修行,可以把恶业转成善业。我总是把它当作是一种古怪有趣的道德倡导言辞。我花了好几年才了解这句话的旨意。我想这就是我的业力吧!
业力的意思是:A这件事发生了,导致B那件事发生。A和B有某种形式的关连,至少在非量子层级;每个结果有着它先前的原因;而每个原因都有它的方法和后果所造成的影响。整体来说,当谈到某人的业力时,表示此人在生命的总体方向,和发生在此人周遭事情的趋势,是由于被之前的条件、动作、思考、感受、感觉、印象、欲望所影响,业力常常和宿命的概念被人混为一谈。
事实上,业力比较像是累积的趋势,可以将我们锁定在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里;而这样的行为模式本身,又导致相似趋势的进一步累积。所以,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的业力所囚禁,而且认为原因总是都在别处。──来自别人和其它超乎我们控制能力的状况,从不认为原因来自我们自己。然而,我们不需要做个被旧业囚禁的犯人,我们总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业力。你可以去创造新的业力。
不过,只有在一种时机下,才能如此创作新业。你能猜得到是什么时机吗?
从“心”改变业
现在来谈谈“心念处”如何转变业力。
当你禅坐时,不要让你的冲动转化成行动。在那当下,你只是观看着这些冲动。看着它们,你察觉所有冲动升起又消逝,它们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循环。它们不是你,只是一些念头,而你根本不必被它们所驾驭。面对冲动,不必去增长或有所反应,你将直接了解到:冲动的本质只是一些想法罢了。这个过程中以禅定、平静、以及无作为之火,燃尽了破坏性冲动。同时,创造性的内观和建设性的冲动,不再被比较混乱而具破坏性的冲动,将它们从我们的内心压挤出。
当这些创造性的内观与冲动,被我们的觉知所察觉且保存时,它们就会受到滋养成长。──“心念处”,从而能够将因果锁链关系上的连结,重新改装。如此,我们不再受到锁缚而能释放自己。透过无数剎那连结所成的生命,将开启新方向。没有“心念处”,我们很容易被困在过往的惯性,无从提升自己,找不到出路。
我们的困境似乎总是来自别人的误失,或是大环境的不对。所以,我们自己的感受和见解,都是正确合理的。如此,每个当下,永远不会是全新的开始;因为,我们总不让它成为一个新的开始。
举例来说:整个成年时期都一起生活的两个人,一起生养子女,一起在他们的工作领域品尝不易获得的成功果实。却可能在晚年,说什么也应该是享受劳苦的成果时,互相责怪对方而将生活弄得凄惨不堪,而常觉得自己孤单无助,如困在恶梦般痛苦,以至于每日都交织在愤怒与伤痛之中。该如何解释这经常且普遍观察到的情节?
业力,以各种形式,在逐渐变得恶劣的人际关系,或者从一开始就缺乏的基础,你必须不断地看到它。少了觉察,就会引至悲伤、苦楚、伤害,迟早我们都要收获自己种下的因。如果,四十年习惯于愤怒及孤独,最终就是被囚禁在愤怒和孤独中。毫无意外地,纵使将责任分担给各种原因,也几乎不能带来满意。
追根究底,我们是被自己的“心无念处”所囚禁。我们愈来愈不去碰触所有的可能,并且愈来愈被困在我们一辈子不去观看的习惯,只是反应和责骂……。
如果我们希望去改变自己的业,意指我们必须停止造作那些蒙蔽我们身心,以及扭曲行为的东西。这并非表示要去做什么功德,而是在当下,清楚知道你是谁。清楚知道:无论当下的业是什么,你本身和你的业,不是同一个东西。这也就是说:将自己跟事物的真实面貌齐一,也就是清清楚楚地觉察。
从哪里开始呢?何不从“自己的心念”来着手!毕竟,我们所有的思想、感觉、冲动和认知,都要透过这个工具来转化成世间的行动。当你有时停下外在的活动,修习止心息念,就在那当下,这个打坐的决定,已经破除你旧业的流转,创造出一个全新又健康的业力,这就是改变的根源,也是生命的转折点。
“静止”、“不作为”,滋心养性的片刻,纯粹观察等,这些特定行为,让你面对未来时,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立足点。怎么做呢?只有在这一刻完全的止念静观,才可能在未来某一片刻形成较高的领会、澄澈和慈悲,比较不会被恐惧或伤害支配,而有所谓的尊严和包容。唯有现在发生的事,以后才会再出现。如果现在没有修习“心念处”、止观或慈悲心,连片刻的接触都没有;未来,在我们内心压力或束缚下,希望它们如魔法般出现的可能在哪儿呢?
(摘自《香光庄严》第95期 琼·卡巴特钦 著 王怡婷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