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八十八)
无常想

本经叙说:佛陀善巧引导给孤独长者,莫因无力供养上妙饮食而心有所憾;只要态度恭敬、内心真诚即是上妙之施。并开示三归(净信)、五戒(持戒)、慈心(修心)、无常想(修慧)的果报,较之布施更为转增转胜。此经的教导,也为在家弟子立下了一个逐步增进的修学阶次,即以布施、净信、持戒为基础,转而增上修习“心”(止)与“慧”(观)。

有一回,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

那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世尊。到了之后,向世尊礼拜,然后坐在一边。世尊对坐在一边的给孤独居士这样说:

“居士啊!你在家中行布施吗?”

“大德啊!我在家中行布施,但只是粗劣的屑米饭和酸粥。”

布施的态度

“居士啊!不管是粗劣或精妙的布施,对此若不恭敬而施,不尊敬而施,不亲手而施,丢弃而施,不信未来果报而施。则不管这布施的异熟在何处成熟,他的心不会倾向于享受广大的饮食、衣服、车乘、五欲之乐;他的妻儿、奴仆、家丁、佣人,也会对他不顺从,不听话,不以理解心而奉事。为什么?居士啊!因为不恭敬作业,而有这样的异熟。”

“居士啊!不管是粗劣或精妙的布施,对此若恭敬而施,尊敬而施,亲手而施,不丢弃而施,相信未来果报而施。则不管这布施的异熟在何处成熟,他的心会倾向于享受广大的饮食、衣服、车乘、五欲之乐;他的妻儿、奴仆、家丁、佣人,也会对他顺从,听话,以理解心而奉事。为什么?居士啊!因为恭敬作业,而有这样的异熟。”

布施功德

“居士啊!从前有个婆罗门,名叫毘罗摩。他行这样的布施、大布施:布施八万四千金钵,装满着银。布施八万四千银钵,装满着金。布施八万四千铜钵,装满着金币。布施八万四千头象,配有金饰、金幢,身披金网。布施八万四千车乘,周匝敷着狮皮、虎皮、豹皮、黄色毛毯,配有金饰、金幢,身披金网。布施八万四千乳牛,配有黄麻系绳和铜制乳桶。布施八万四千少女,配戴珠宝、耳环。布施八万四千座椅,铺着黑羊毛毯、白羊毛毯、绣花羊毛毯、最上羚羊毛毯,上方有天盖,两侧有赤枕。布施八万四千俱胝之衣,有细亚麻布、细绢、细毛布、细棉布之衣。更别说是食物、饮料,硬食、软食,糖果蜜饯、糖浆之属,多如河流流出一般。”

“居士啊!你如果这样想:‘那时行布施、大布施的毘罗摩婆罗门是其他人。’居士啊!你切勿这样想!居士啊!我就是那时的毘罗摩婆罗门,我行那布施、大布施。然而,居士啊!在那布施当中,没有任何人是应受供养者,没有任何人令布施清净。”

“居士啊!比起毗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若供养一个具足正见者,则更有大果。”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供养百个具足正见者;若供养一个一来者,则更有大果。”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供养百个一来者;若供养一个不还者,则更有大果。”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供养百个不还者;若供养一个阿罗汉,则更有大果。”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供养百个阿罗汉;若供养一个独觉者,则更有大果。”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供养百个独觉者;若供养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则更有大果。”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供养如来、应供、正等觉者;若供养以佛为上首的比丘僧,则更有大果。”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供养以佛为上首的比丘僧;若为四方僧伽建造住所,则更有大果。”

净信归依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为四方僧伽建造住所;若以净信心归依佛、法、僧,则更有大果。”

受持学处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以净信心归依佛、法、僧;若以净信心受持学处: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榖酒、果酒等种种酒类放逸处,则更有大果。”

修习慈心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以净信心受持学处: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榖酒、果酒等种种酒类放逸处;若乃至片刻之间修习慈心,则更有大果。”

修无常想

“居士啊!比起毘罗摩婆罗门所行的布施、大布施,以及供养一个具足正见者;供养百个具足正见者;供养一个一来者;供养百个一来者;供养一个不还者;供养百个不还者;供养一个阿罗汉;供养百个阿罗汉;供养一个独觉者;供养百个独觉者;供养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供养以佛为上首的比丘僧;为四方僧伽建造住所;以净信心归依佛、法、僧;以净信心受持学处: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榖酒、果酒等种种酒类放逸处;乃至片刻之间修习慈心;若弹指间修无常想,则更有大果。”

问题与思考

1.若以“快乐”或“幸福感”作为所领受果报的指标,那么布施、归依、持戒、修慈、修无常想,所获得的“快乐”或“幸福感”性质有什么差别?

2.为何修“无常想”的果报胜过其他?

(摘自《香光庄严》第98期 蔡奇林译)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