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16)
《百喻经》      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著风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求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缺短,或闻其法,见有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效王,亦复如是。

注释:

① 欲得王意:想得到国王的赏识。

② 眼瞤:跳,眼皮跳动。

③ 著风:受风后眼部痉挛。

④ 瞋恚:瞋,瞪眼,恚,愤怒。

⑤ 摈:抛弃。摈令出国,下令赶出国门。

⑥ 法王:释迦牟尼的尊称。

⑦ 如来:佛陀的又一尊称。

⑧ 三恶: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佛教认为:若作恶多端,来世堕入三恶,受恶报。

译文:

从前有个人,想得到国王的赏识,就问别人说:“怎样才能得到国王的常识呢?”有人对他说:“如果要想得到国王的赏识,国王的样子,你应当效仿。”这个人听后就到国王住的地方,他看见国王眼皮不断地跳动,便仿效国王不停地眨眼。国王问道:“你得病了吗?是受了风寒了吗?为何不停地眨眼?”他回答国王说:“我的眼没病,也不曾受风,只是想得到国王您的赏识,看到国王您的眼皮跳动,故意仿效国王您啊。”国王听了这话,瞪大了眼十分愤怒,立即叫人对他施加各种刑罚,并下令把他赶出这个国家。

世上有的人也是这样,想接受佛教,得到美好的教义,使自己增长智慧。既已接受佛教,又不能认识佛陀为渡众生而制定的各种方法,于是听宣讲教义时,见到的不正确的字句,就讥讽诋毁,仿效其中有偏差的地方。正是由于这种原故,在佛学的义理中,永远失去了利人利世的东西,最终会堕落到地狱、饿鬼和畜生的道路上,受尽苦难。这样的人就好像仿效国王眨眼,结果反受其害。

辨析:

《百喻经》故事中的结构,都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历史的传说或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藏着一种哲理、意趣;第二层是比喻部分,寄寓一个修持佛法中的道理,由浅入深,渡渠过道,泄入佛理之深潭。这其中不乏对社会、对人生、世态炎凉的评价判断,也不乏深刻的见解。需认真地辨别分析。

故事里逢迎取媚于国王的小人,弄巧成拙,自寻恶果,令人鄙视。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世间万事最初都是摹仿而来,可是摹仿也有好的摹仿,坏的摹仿,正当的摹仿,邪途的摹仿。所以有利也有害。有成功也有失败。也有进步,也有落伍之别了。

有人想得到国王的赏识,听人说:“只要学他的样子,国王必然喜欢。”他就去看国王的动作,国王眨眼,他也学眨眼。国王问:“你的眼睛有毛病了?”

他说:“我眼睛没有毛病,只为了讨大王的喜欢,而摹仿大王的动作。”国王听了,不但没有喜欢,而且很生气。反而被打了一顿驱逐出国。

幼童常摹仿大人的行为。落后的国家常摹仿科技文明发达的国家。若是事事不用脑筋,而一味摹仿则必永远落伍。

佛教被人摹仿的事也很多。譬如唱唸、做法会、做佛事、普施放焰口等等。有人摹仿日本和尚,可以娶妻也可以吃肉,又当一个寺的住持,不僧不俗。好的地方没有学到,不好的却统统接受过来,这种摹仿是进步呢?或自甘堕落?

摹仿求进步,或是摹仿而失败,各人的摹仿动机不一样,或存心良不良也有关系。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也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许多人努力宏扬。外道欲摹仿佛教,也在皮毛里学,学不到佛法的内容,只为两边取利而已。

不知佛教可贵之处,在于修行、持戒、梵行。只学佛教仪式唱唸,成了不伦不类的教门。若本是异教徒,而欣慕佛法,又不能完全改,只改成半神半佛,那又无可厚非之事了。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