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外国有人,多种白氎草,若过时不取,失色不好。至时大雇客,晨夜兼功,略不得息。主人以作人勤苦,大为作好肉羹。故饭时羹欲熟,香气四闻。有一老鸱,当其上飞,爪擭②粪,正堕著羹中。厨士见之,即欲断取,即消散尽。厨人念曰:欲更作羹,时节已晚;欲持食人,中有不净;计此少粪,不足败味,可食人,但自当不啖耳。
客皆来,坐饭斟羹。客作③既厨且饥,食之其羹。客呼厨士,人取好肉以啖之。厨士知不净,恐失人意,强咽吞之,不以为味也。
佛借以为喻:三界众生,脱④美色欲,莫睹不净,展转惑沈,犹于饥夫食美羹者;菩萨大士⑤入生死,教现受色⑥,具了⑦不净、不甘、不乐,若厨士强食其肉,吞而咽之,不味者矣。
【注释】
①白氎(dié)草:棉花。
②擭:禽兽用爪抓取。
③客作: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
④脱:连词,倘若,倘使。
⑤菩萨大士:(术语),梵语摩诃萨埵之译,为菩萨之尊称。
⑥教现受色:教现,教导与示现(显示、显现,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之身)。受色,领哪、感受物质。
⑦具了:具,同“俱”;了,了悟、明了。
【翻译】
从前外国有人种植很多棉花,如果过时不摘取,失去色泽,成色就不好了。收获季节雇了大量帮工,从早到晚,一点不得休息。主人因帮工辛苦,做了好多香美的肉羹。所以做饭时,肉羹将熟,香气四溢。有一只老鹰正好在肉锅上面飞,爪子抓着粪,粪正好落在肉羹中。厨师看见,想取出粪,可是粪很快消散在锅中。厨师思忖:重新做肉羹,时候已晚;给帮工吃吧,明知有粪便不干净;估计这一点粪,不会使味道变坏吧,可以给人吃,只是自己不吃。
帮工都回来了,坐下吃饭又盛上肉羹。帮工吃完了,可厨师还饿着肚子呢,想让厨师也吃肉羹。帮工呼喊厨师,有人还拿来好肉让他吃。厨师知道不干净,又不好推却人家的好意,勉强吞咽吃了,不觉得有什么味道。
佛借这件事情作比喻:三界众生,如若喜欢色欲,而看不到不干净的东西,迷离恍惚、往复不定地奔波忙碌,就像饥饿的帮工吃肉羹;大菩萨变易生死,变化身形;应机缘显现身相,感受物质,让人们全面了解其不干净、不甘甜、不快乐(诸法皆空),就像厨师强食被污染的肉羹,吞咽下去,不品它是什么滋味。(摘自《佛典譬喻经全集》王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