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佛教故事

盲人摸象 大萨他婆 

白象和狮子 比舍佉

锄头贤人的故事 八风吹不动

无尽灯 优波离 佛陀问病

三皈依 愚路尊者 还重吗?

一杯牛奶 金刚三昧定 

难陀出家 周利槃陀的故事

五官争功 天下第一傻瓜

一碗馄饨 目犍连救母

故事选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故事与典故 长老偈

   上一页               下一页
 【长老偈】(51)            
 

长老偈·长老尼偈故事

释果平 改写

瓦扎长老的故事

瓦札长老出生于跋禄咕城的平民家庭。瓦札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瓦札还在孩提时代时,瓦札的母亲便将瓦札交与家人照顾而自己出家为尼。

瓦札母亲出家后,由于信心坚固,禅修精进,不久就修成了阿罗汉。

瓦札长大后也倾慕出家人的修行生活,于是辞别亲人随Veludatta长老出家为僧。

出家后,瓦札随僧中长老学习教理。由于他博闻强记,所以对长老们教的法义很快就掌握熟识,并能融会贯通地串讲出来。对此,长老们都很称赞,并公认瓦札比丘是讲经说法的善巧者。

受到诸多赞扬的瓦札比丘这天决定到尼寺去看望母亲,也好让母亲知道自己现在的通达学识。为了能与母亲方便地说话,瓦札比丘不顾佛制比丘入尼寺需有伴同行的规矩,竟一个人就独自前往。

入尼寺后,瓦札来到母亲住的禅房。见过母亲,瓦札便滔滔不绝地向母亲讲起自己学习教理是如何的快速,讲解法义是如何的善巧,辩驳异论是如何的擅长,僧中长老们又是如何地赏识自己。

看着儿子喜形于色的样子,作母亲的只是默默地听着,脸上没有儿子希望看到的高兴与赞赏表情。

听完瓦札的讲述,母亲开口了。她首先责备瓦札作为比丘不应该不按佛制就随便单独来到尼众寺庙,因为母亲已经出家,作为僧中成员瓦札应将她视为大姊,而不能再看作俗世的母亲,所以瓦札应按戒律的要求来看望她,不得随心所欲。

另外,瓦札讲述自己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贡高我慢,母亲也给予了无情的指责,认为出家人应远离世间八风,如果一个修行人因为得到一点赞誉就心燥意浮,那不是一个真正佛子所应有的举动。更何况学习教理只是为了帮助修行者更好的行持,如果修行者的学习只停留于口头,而不是用来指导实践,甚至还因为能说会道就自以为是的话,那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与魔事,是与解脱道相背离的世俗行为。

最后,母亲严厉地指出,如果瓦札回去不改正这些,她将不愿再见到世俗习气深重的儿子。

受母亲责骂回到僧寺的瓦札,开始反省自己的发心与言行。原来我努力上进的学习只是为了要出人头地啊,如此夸夸其谈的我并没有依法义作内心的修持与改造,诚如母亲所言,长此下去我只会成为一个“教油子”,于真正的解脱实无多大裨益。真是惭愧啊,名为出家其实所思所想的还是世俗法。母亲是个圣者,她的教诲如木杖捶击了我一样让我猛醒,我一定遵教用功以报达母亲的生育教诲之恩。

于是瓦札牢记着母亲的教言,终于依法修成罗汉。

《长老偈》

邓殿臣 译

一二三 宾头庐长老偈

小传:乔尝弥国王优填王宰相之子,青年时学得吠陀,曾教授500青年徒众。到王舍城时见佛及弟子利养充足,于是归佛入门,出家为僧。曾因进食过量受到佛的批评。后来修止观,得六通,常为僧众说法,佛称誉他为“狮吼第一僧”。僧旧时有一婆罗门朋友,为人悭吝。宾头庐请他向僧众供斋,他不肯。直至舍利弗向他讲说施舍的功德,他才逐渐产生正信。僧说此二偈,说明对利养及世俗礼仪的态度。

偈陀125

不以邪误身,不以食宁人;

身存需食物,故此寻食品。

偈陀126

宗族多礼赠,佛以为污泥。

此犹细小刺,甚难拔除去。

小人得馈礼,贪图难作拒。

一二四 恒河岸长老偈

小传:法名Gangatiriya,意为“恒河岸”。本名达得。青年时曾为不当之事,心中悔恨,厌弃世俗,出家修苦行。持陶钵,著粪扫衣。在恒河边以三片棕叶搭起一草棚入内修行,故人称“恒河岸长老”。长老下定决心,不成罗汉,不与人语。第一年一语不发。到第二年,村民皆疑他聋哑。一妇女往他钵中倒奶时不慎奶汁洒出,妇女慌恐,僧说:“不妨事,大姐”。才知他会说话。如此,第二年仅说了这一句话。到第三年,便修成了罗汉。

偈陀127

我傍恒河畔,搭起一草庵; 棚顶三棕叶,棚内修禅观。

我钵甚破旧,不及乞丐碗; 破旧粪扫衣,足作袈裟穿。

偈陀128

止住两雨季,仅只发一言;

第三雨季时,已除痴与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