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佛教故事

盲人摸象 大萨他婆 

白象和狮子 比舍佉

锄头贤人的故事 八风吹不动

无尽灯 优波离 佛陀问病

三皈依 愚路尊者 还重吗?

一杯牛奶 金刚三昧定 

难陀出家 周利槃陀的故事

五官争功 天下第一傻瓜

一碗馄饨 目犍连救母

故事选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故事与典故 长老偈

   上一页               下一页
 【长老偈】(85)            
 

长老偈·长老尼偈故事

四无碍辩第一

长爪梵志是尊者舍利弗的舅舅,又名摩诃俱稀罗,“摩诃”意指“大”,“俱稀罗”意指“肚子”。他博学多闻,遍览群籍,平日与其姊辩论必胜,嗣因其姊怀孕,反被姊胜。他心知姊姊胎中所怀必是智人,在胎中尚能托辩于母口,他日一旦出娘胎,必定舅不如甥,岂能无愧?于是他发奋图强,前往南天竺,学外道十八经,勤读四吠陀经典,日以继夜,焚膏继晷,以致无暇理发剪爪,因而人皆称之为长爪梵志。

十六年后,学成归国,欲找外甥辩论,姊姊却说舍利弗早已随佛出家。当时他很不屑地对其姊说:“这个瞿昙何德何能?能作我外甥的老师?”于是他前往佛前索甥。佛陀与他约定,若他能辩论获胜,当送还舍利弗。他接受挑战,于是先立下大前提:“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佛陀轻轻地四两拨千金,反问他:“你现在提出的这种见解是‘受’还是‘不受’呢?”他立即惊觉自己的主张有矛盾,因为若“受”是他的见解,则与自己立下的前提相违;若说“不受”,又哪来的前提呢?因而低首惭愧,对佛顶礼,决心追随佛陀出家,三年内即通达三藏,佛陀当众赞许他为如来声闻弟子中四无碍智第一,《见北传杂阿含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二经》。

佛陀本即具有“四无碍智”之德,少数如摩诃俱稀罗尊者等大弟子亦具备此德,然并非所有的如来弟子都具备,是以佛陀在本经中对其弟子解释何谓“四无碍智”,并鼓励大家以摩诃俱稀罗尊者为榜样,培养此德。

选译自北传《增壹阿含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

那时佛陀住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林内。当时,世尊是这样告诉比丘们的:“有四种辩才,是哪四种呢?所谓义辩、法辩、辞辩、应辩等四种。

什么是义辩?所谓义辩者,能通晓各种众生所要传达的意思,譬如对于天、龙、鬼神等众生要表达的意思,皆能分辨通晓其义,这就是所谓的义辩。

什么是法辩呢?也就是能通晓及应用如来所说的十二部经,譬如:契经、祇夜、本末、偈、因缘、授决、已说、造颂、生经、方等、合集、未曾有等等,以及各种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等等,诸法之真实,不可沮坏,可依法奉行,就是所谓的法辩。

什么是辞辩?也就是能对各类众生的语言及文辞皆能通达,譬如:长短之语、男语、女语、佛语、梵志、天、龙、鬼神等之语言,或者阿修罗、迦留罗(注:大鹏金翅鸟)、甄陀罗(大蛇)等所说之语言,皆能随彼根原与其说法,就是所谓的辞辩。

什么又叫做应辩?也就是当说法时,毫无怯弱,没有畏惧,能令四部之众心生和悦喜乐,就是所谓的应辩。

我现在就这样的教导你们,应当以摩诃俱稀罗尊者为榜样。何以如此?因为俱稀罗具有此四辩之德,能与四部之众适当的说法。

这四种辩才之德,如来本即具有,如我今日观察所有弟子中,具有这四辩才者,没有人能超越俱稀罗。是故,当求正方便,成就四辩才。就是这样,诸比丘,当如此学习。”

这时,诸比丘听到佛陀以上所说的法,都心生欢喜,依法奉行。

◇◇◇◇◇◇◇◇◇◇◇◇◇◇◇◇◇◇◇◇◇◇◇◇◇◇◇◇◇◇◇◇◇◇◇◇◇◇◇◇◇

《长老偈》

邓殿臣 译


九○ 江布克长老偈

小传:出身贫苦,衣食无著,自幼常吃屎喝尿,不得饮食。长大后时以屎尿为生,因此遭人厌弃,常被驱赶,遂成裸体外道。终日不着衣,不肯洗浴;拒受施主的饭菜,仅以一草叶往菜汤中蘸一下,再用舌稍舐草叶,如此每月也仅一次。因怕伤害新便中之虫蛆,仅以干便为食。日夜单腿而立。至五十五岁时,佛见此苦行外道具有善根,便去向他说法。他听后得预流果,遂受戒,修观成罗汉。入灭前回首往事,诵此四偈。

偈陀283

整整廿五年,尘垢积身满;

须发手拔除,每月仅一餐。

偈陀284

单足而站立,床座不近身;

吃得干屎粪,供施皆不取。

偈陀285

造此诸业后,才得暴流离;

暴流既得出,信随我佛去。

偈陀286

请看皈佛好,请看佛法善;

三明已获得,佛教得实践。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