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中国禅宗】(56)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达摩禅法 (25)

从此岸到彼岸有一条河、有一个苦海,我们要渡过去。这个苦海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无明烦恼执著。这些东西要对治,要说难也很难,要说容易也很容易。六祖大师讲,“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悟众生就是佛”,多么容易啊。在一念之间,翻掌覆掌之下就完成了。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掌握到这个法门的究竟。彼岸就在此岸,极乐世界就在娑婆世界,天堂就在人间,佛与众生不隔纤毫,一点距离也没有。因为我们一心具足十法界,一念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若能有片刻做到这样,那一片刻就是佛的境界了。如果我们有一片刻产生了自利利他的心态,虽然我们没有去做,或者说没有做很多,那时你就是菩萨的境界。你一念能够自觉,把一切的烦恼我执都去掉,你当下就是声闻缘觉的境界。反之贪心重、瞋心重、痴心重,你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一切都在一念之间,所以叫“一心具足十法界”。(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道林语录

44.佛法亦有少许少许

【原文】因侍者辞,师问:“汝去何处?对曰:“向诸方学佛法去。”师曰:“或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许。”侍者便问:“如何是这里佛法?”师抽一茎布毛示,侍者便悟。(据《祖堂集》卷三)

【译文】侍者来辞行时,道林禅师问:“你打算到哪儿去?”侍者答:“到各地学习佛法去。“禅师说:“如果说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儿。”侍者就问:“什么是这里的佛法?”禅师从衣服上抽出一根纱絮给他看,侍者立即领悟了佛法。

【提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多少人长年修行,苦苦追寻,殊不知觉悟之门就在各自身边,各自眼前。

【注释】①小许──即少许。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摩以前的中国禅学 (42)

(十五)傅翕写出了大乘禅的《心王铭》

至舍宅建寺,施家资为众生,供养三宝,预示悬知等事甚多,这里不具录。大士著有《心王铭》,对禅宗意趣的影响甚为深远。兹抄录全文如下。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彼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

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

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禅菩萨,了此本心。

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即心即佛的禅宗旨趣,辞句中透露无余,有缘遇者,也许当下把著鼻孔!

除上来所举历代传译和弘倡禅法的大德祖师外,在《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有传的二十一人,附见的十一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亦说‘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十人’。不见僧传,而在别的佛教著述中提到的修习禅法的人也还不少。这些,都说明了达磨没有来中国以前,中国已经有禅学在流传,从小乘禅到大乘禅以至祖师禅,以发展的轨迹隐然可寻。所以在达磨来中国以前,只能说没有奕叶传灯的禅宗,但禅学的传译倡导和修习,还是由无而有,由有而熏修法备,遂步兴盛发展起来。(完)

(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