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正业
有些人想要一些可遵循的简单规则,以便能确定自己是以道德与正确的方式行动。有些人则需要一些规则,来让自己有能达到心灵目标的安全感,无论它是天堂或涅槃。佛陀确实提供了一部防止人们增加痛苦的戒律,但真正的道德行为超越任何规则。戒律,其实只是一套关于行为如何造成自他痛苦的连锁原则──每个人的道德选择如何影响整体。
五戒
佛教戒律从五个道德原则开始,强烈建议人们若想要取得心灵进步,便得遵守它们,即:
★不杀生
★不偷盗
★不妄语
★不邪淫
★不滥用酒精或其他麻醉品
佛弟子被期待要誓愿遵守这些规定──五戒。然而,这五戒并非佛陀所创,它们是永恒、基础与普遍的。
五戒中有四个被直接涵盖在八正道中。正语包含不妄语;正业被定义为不杀生、不偷盗与不邪淫。五戒中最后一支──不使用麻醉品,被包含在正业中,是因为迷醉的人无法守护自己免于说错话与做错事。
在道德修养的最初阶段,我们需要这五戒,就如孩子需要父母耳提面命“别碰火炉”一样。小孩长大之后,他们了解父母的规定是为了防止伤害而存在。同样地,当我们充分了解戒律时,正业就会变得自动自发,不可能想要犯戒。此时无须回顾它们,便能让自己走在正道上。
道德行为
传统上说正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与不邪淫。在五戒与八正道的正业定义中,虽然使用相同的词汇,意义却稍有不同。就五戒的目的而言,其意义非常简单与直接,就是不做这三件事。杀生、偷盗与邪淫是三种你可能做的最恶劣行为,若做了它们,你将不得安稳。因此,我们郑重立誓并严格遵守它。
然而,当佛陀以不杀生、不偷盗与不邪淫定义八正道的正业时,他只是举出侵犯别人的显著例子。因此这些禁制应被理解为不只是如持戒的限制方式,而是追求更高道德行为的广泛准则。
例如,在一次谈话中佛陀劝大家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他说:
众生皆畏杖;众生皆怕死。
推己及他人,勿伤害对方。
他解释,任何伤害对方的行为──破坏财物、纵火、持械恐吓──都是错误的,即使无人死亡也是如此。我曾听过某个年轻人不喜欢他研究所的同事,为了报复,他暗地里把他们的毛巾浸入马桶及破坏计算机。害人的小动作与恶作剧,也同样是错误的行为。
道德行为还有更精妙的层次。例如,不杀生的最高意义是,培养完全不害的态度,并总是希望其他众生幸福。
我们修习正业并非为了避免违反佛陀的规定,或因害怕若做了会被某人惩罚。我们避免残酷与伤害的行为,是因了解这种行为的后果──它将于现在与未来,为我们与周遭所有人带来深切的痛苦。修习正业是因我们希望生活是有益与和谐的,而非破坏与引发争议的,因想要一颗平静与快乐的心,不受遗憾与懊悔折磨。
在遵守道德原则时,心会对我们耍许多诡计。有些人告诉自己,道德规定不适用于年轻人,他们说:“我现在可好好地享受,随心所欲地做事。到年老时,我就会约束行为。”很不幸地,到晚年才遵守道德原则就如同临终时中彩,若等太久,将无法享受道德生活带来的利益──免于上瘾、健全的人际关系、清白的良心与不烦恼的心。最好在你还年轻、健康与强壮时,就能享受道德的善果。到了老年,将不需要道德原则来让自己免于犯错。
另一个我们耍的诡计是对自己说:“这些道德原则对我有什么好处?我照这样生活就很好了啊!”若这是你的反应,最好仔细检视你的理由。若你的生活这么好,为何要说谎、偷盗、饮酒或杀生?轻易违反道德原则将成为一种难以破除的习惯。此外,这些行为无可避免地会导致负面结果,你无法逃于因果法则。违反道德原则,你得冒着失去健康、财产、珍爱的感情与其他许多所珍惜事物的危险。此外,得面临担忧、内疚,乃至更大的痛苦。记住,遵守道德原则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而非痛苦。
即使微小、看似琐碎的不道德行为也会有一些影响。我曾听说某个人失去数百万生意的合伙机会──只因杀了一只虫子。他是个精明干练的生意人,他做东和某个有潜力的伙伴谈一笔生意。在他们交谈时,一只昆虫落在这个生意人的啤酒杯沿上,他用一根小搅拌棍把它推入啤酒里。当虫子爬上杯子时,他就再把它推下去。他一边谈价值数百万的生意,一边捉弄虫子,反复把它推下去,直到淹死为止。
事后这个有潜力的伙伴告诉我,在看见这一幕之后,他心想:“这个人太残忍了,他为了赚钱也许会不择手段,我不想和这种人做生意。”他因此而取消交易。
你可能好奇,为何正业的原则要以负面的方式表述──不杀生、不偷盗等。这个原因很简单,除非丢掉错误的,否则我们无法获得善行的喜悦。我们习惯依充满执著的心去行动,那会导致各种罪恶。首先,我们必须抗拒这个自然趋势,然后才能了解当行动合乎道德时,会感到多么轻松、舒适、自由与平静。我们不可能在污秽的锅子中煮出美食,或在杂草丛生的土地上种出美丽的花朵。只有排除负面因素,才能创造滋生善法的适当环境。例如,不杀生或断绝其他充满敌意的行为,让我们创造合适的气氛,慈悲对待别人。同样地,不偷盗,即不与取──不拿别人未应允的财物,或属于别人的创意或工作,能促成它的反面──布施的生起。
道德行动把我们的焦点从个人欲求,转到最能利人、利己的事情上。当沉迷于自身欲望时,我们主要是被嗔恨、贪欲、嫉妒、性欲与其他私欲所推动,此时我们既无自制力,也无正确行动的智慧。但当我们断除恶法时,心灵迷雾清朗一些,并开始了解慈爱、悲悯与放舍真的能让人快乐。这个内心的清明,帮助我们做出道德选择,并在佛陀之道上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