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正精进(续)
维持已生的善法
你可能会质疑,反正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甚至连最高的心理状态最后也会消失,那为何要在修行中与生活中如此努力呢?没错!一切事物当然都是无常的,甚至也没有一个恒存的“你”在经历诸事。但痛苦与快乐确实发生,若你踩到黄蜂且被叮咬,你不会想“我”好痛,而是“哇”的大叫一声。即使那一刻没有“我”的意识,痛苦依然存在。
有些人在听到“无我”的教理时会感到困惑,他们习惯相信一定要有受苦的“某人”才有痛苦。但这个假设是错误的,经上说,只要有身、心的聚合,痛苦就必然存在──除非达到觉悟。
唯有苦生起、苦住与苦灭。
除苦生、苦灭,无他法存在。
另一个错误的观念是,既然无受苦之人,那么痛苦便无关紧要了。当人们提出这点时,我会试着把他们从推理拉回到现实中。我说:“无论是否有个自我,你都在受苦。你喜欢痛苦吗?那是生活的目的吗?无论有无自我,这都是你不喜欢的:痛苦!因此它当然重要,你是否受苦非常重要。”毕竟是因为苦的缘故,佛陀觉悟之后才奉献余生教导他人。出于大悲,他对众生开示断除诸苦的修心之法。
还有一点也是真的,即使更高、更喜悦与更微妙的心理状态也有消逝的时候,这正是为何修习善法时,我们必须在得到它们时加以运用。善法是根除痛苦的必要工具,而维持善法,将带来超乎短暂轻松喜悦的长远利益。清明良善的心理状态,是修习无常观以彻底根除渴爱与无明的基础。
记得宏观
使用正精进去断恶扬善,是八正道的关键部分──重要性不亚于正念。然而,人们经常忽视正精进的善巧部分,他们忘记全貌,而沉溺于有趣的佛法细节,这些人经常只是局部了解此道。他们采用听过的某些观念,并一股脑儿地投入至荒谬的程度,然后做出弄巧成拙的不善之事。他们并未变得比较快乐,反而加深了痛苦。
我认识一位年轻女子,她不安地觉察到潜伏在多数行动底下的渴爱,尤其是关于吃。她并未因而保持正念,而是试着直接去对抗感觉。用餐时她尝试不去感觉贪,甚至尝试节食,而改以蛋白质饮料来补充营养。她虽回避了平常的贪,却发展出一种神经质的厌食,并感到沮丧。一个好朋友提醒她,应记得宏观并培养善法。朋友建议她破除沮丧的方法:读一本好书,去远足,做好事或忙碌地工作。年轻女子激动地回答:“但我不想逃避现实!”做破除不善钳制必须要做的事,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使痛苦免于恶化。
若放纵导致痛苦的不善不断恶化,那么你遵行佛道所做的一切努力有何意义?你必须反复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及它所导致的后果,必须持续问自己:“此刻,我在修什么呢?”
有一次,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乔达弥(即大爱道)比丘尼,请佛陀给予简短建议,以指导她的修行。佛陀告诉她,应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常识,尽一切努力去增长内心的善法。他说你所做的事应导致: - 离欲而非爱欲
- 离染而非染着
- 减少(苦因)而非增加
- 少求而非多求
- 知足而非不满
- 闲居独处而非群居杂处
- 精进而非懒惰
- 随遇而安而非吹毛求疵
以上八点提供一个好的指导,确保我们的努力有益于宏观。 还有另一个准则,可用来判断我们的精进。如佛陀所说,诸佛共通之教诫皆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