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64)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第七章】 正念(续)

你可通过修习慢动作禅,来提升洞见五蕴特色的能力。想象运动比赛的慢动作回放,当比赛动作以正常速度移动时,我们遗漏许多微小细节,但在回放过程中,可清楚地看见运动员的大瓶颈或其他人的犯规。同样地,当缓慢移动时,如在慢行禅中,我们注意到许多构成动作的姿势变化──抬起脚跟,脚趾点地,牵引向前、移动、触地。

若你已专注于呼吸坐禅一阵子,决定要练习慢动作的行禅,可照以下去做:

慢慢站起来,持续注意呼吸的过程。当你站着时,觉知身体感受与念头的变化。注意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必须合作,你才能站得起来。站立时,持续注意呼吸。

现在,吸气时,抬起一脚跟;吐气时,脚趾点地。接下来,吸气时,抬起整只脚向前移动;吐气时,缓慢放下并再次触地。再次,吸气时,抬起另一脚跟;吐气时,脚趾点地。吸气时,抬起整只脚向前移动;吐气时,缓慢放下并再次触地。

当以此正念方式行走时,注意呼吸,你开始看见在走路的过程中,身体从头到脚的每个部分如何在变化、合作与一起运作。例如,你看见构成走路的身体动作是从心理动机开始,看见抬脚、向前移动、放下它与触地的动机。动作与这些动机同时发生,两者非常快速地一起发生,因此没时间看清动作与思想之间的间隙。

当然,没有人会想到走路过程中的这些步骤。他们就只是走路!所有事情都在一瞬间发生。但当放慢脚步,并以正念观察每个动作时,你明白走路这件事,必然得由许多不同动作一起配合。当走路的动机在心中生起时,能量被激发,它透过神经系统散布到全身,许多不同的神经细胞配合传递信息。许多其他身体构造实现所需的过程,肌肉收缩与延展,关节弯曲,其他复杂机制则维持平衡。

在这一切过程当中,你看见无常的明证。例如,你想抬起右脚,但当抬起它时,那个意图消失了,且抬起它时,抬脚之前的感受也消失了。当右脚趾点地时,你有一种感觉,当向前移动时,那个感觉消失,新的感觉生起。

你看见心也一直在变化,当重量均衡时,心会有一种舒适平衡的感觉。但此时,随着重量移动,那个感觉也随之改变,心等待另一个舒适时刻生起。但当下一个舒适平衡生起时,它也会消逝。每次从舒适变为不适,心都会感到失望,反复舒适与不适令你疲累。疲累是在反复变化的程序当中,缓慢累积而成的一种繁琐之苦。

注意走路的动作时,你也觉知变化不已的念流。走路时,你可能感到恐惧、不安全、紧张、忧虑、性欲、嗔恚、嫉妒或欲贪。这念头可能生起:“此事进展顺利,希望每个人都注意到我做得多么好。”这些念头来自我慢或渴望被认可,你已学过如何处理它们。首先,你只是觉知它们,若它们持续,就运用坐禅时断除不善的方法。然后,你进而通过断舍贪与瞋,以及生起慈、悲、喜与舍修习善法。

采取步骤断除恶法永远都很重要。我记得有位年轻的禅修学生向我坦承,他在一位年轻女性身后行禅时发生的事。在禅修结束之后,他到我这,伤心地说:“师父,有个女孩走在我前面,在行禅最后阶段,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她光溜溜的身体,我无法不去想她。”几年后,我再度遇到这家伙。他的心依然混乱与放逸,由于无法运用方法断除阻碍他修行的不善法,因此他才没什么进展。

以正念行走,也可帮助你看清这个复杂的身体功能,并无一个恒常实体在背后操控它,没有你称为“自我”或“我”的独立事物,涉入你所做的一切,控制着复杂的思想与动作程序。

走路怎么可能带来这个洞见?走路时,你以正念观察身体的姿势与动作,你也在感受、思想或各种意识心生起时觉知它们。每次“我在走路”的念头生起时,问你自己:“这个‘我’是什么?或‘我’在身内吗?”(注意这些是抉择实相的客观问题,而非“我是谁”之类,预设自我存在的起疑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你找不到任何满意的答案。你的心告诉你,你的“我”是抬起右脚、引它向前并压它触地者,也是在每个时刻站立、呼吸、看见、听闻、思想、回忆、感觉与从事各种活动的“我”。这些动作与活动变化得如此迅速,以致你无法完全察觉它们。“我吸气”与“我走路”不同,它也和“我看见”、“我记得”与“我感觉悲哀”不同,在这些活动中,你找不到一个“我”独立于你所做的事情之外。

你会开始明白,“我”只是我们用来方便指称不断变化经验之流的一个概念,它并非存在于身、心之内的个别独立实体。“我”的概念一天数变,端视“我”所从事的活动而定,它自身连一分钟也不存在,只有在你想到它时才存在,当不想它时,它就不存在。因此,“我”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因缘所生的。

因此,缓慢并正念地走路,可以是显示无常、苦与无我如何遍及一切时刻的完整禅法,同样的技巧也可运用在坐、立与卧的姿势。当然这并非普通的移动方式,它是我们用来修心的特殊技巧。重点不是只放慢身体动作,而是分析身、心协同产生姿势的方式,并看见身、心的无常、苦与无我。

专注于姿势时,我们有很好的机会去探讨内心的情况,看清贪欲、嗔恚、嫉妒或恐惧等心是否生起。心不分散时,比较容易看见这些事。一旦训练自己在行、立、坐、卧等各种禅修姿势上观察这些不善法,你便可对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都保持同样的警觉。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