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正念(续)
身随念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说了以呼吸为禅修对象,而它确实能让你一路到达圆满解脱。但其他对象也能拿来使用。传统上,我们说有四十种主要的禅修对象(四十业处),包括身体与它的部分。三个修身随念最有用的方法是:入出息念、身姿势念与身部分念。
入出息念
佛陀总是建议人们从入出息念开始修习观禅,呼吸是一直存在,但又有变化会自然吸引心注意的对象。心与呼吸合一时,你自然能把心集中在当下。你可注意呼吸接触鼻缘所生起的感受,或注意长入息与长出息;或注意呼吸长度改变时,气息比以前稍快进与出;或注意一串短呼吸被一个深呼吸截断时,或注意肺部、腹部或下腹部的起伏。注意呼吸的这些面向使心持续处于当下。
以正念观察呼吸,也能教导你许多关于内心运作的事。吸气时,你经历少许平静;吐气时,又经历少许平静;吸气所得的平静被吐气打断,而吐气所得的平静又被吸气打断。若吐气之前屏住入息比平常稍久一点,以延长平静的感受,你会感到紧张;若再次吸气之前比平常等得稍久一点,以延长平静的感受,也会感到紧张。等待比之前更长的入息与出息,甚至可能造成身体痛苦。
观察此事,你明白自己想要平静与纾解压力,且想避免吸气与吐气之前等待太久的不适。你明白自己希望呼吸循环过程中所经历的平静,能持续久一点,而紧张能更快消失。因紧张不能如希望的那般快速消失,你因而感到烦恼。因此,只要通过观察呼吸,便可明白在“无常”的世界中,渴望“常久”的小欲望如何造成不快乐。此外,由于没有控制这个情况的自我实体,所以你对于平静与无紧张的欲求,永远不可能实现。然而,若你放松心观察呼吸,不渴望平静,并排斥紧张生起,就只是经历呼吸的无常、苦与无我,心便会变得安详与平静。
当修习入出息念时,心不会停留在呼吸的感受上。它会潜入欲境,诸如声音,以及如回忆、感情与认知等心境上。当经历其他这些欲境时,你应暂时忽略呼吸而专注于它们──一次一个。当它们逐一消失时,在身心各种状态的快速或长途旅行之后,让心重回它的基地──呼吸。
每次心重回呼吸,它都带着更深入的无常、苦与无我的洞见回来。因此,心从如实观察这些事件得知,五蕴──色、受、想、行、识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深入身心实相的洞见,并非为了让你执著它们而存在。
身姿势念
身姿势念即是以正念而行、立、坐、卧。你也许会纳闷:“那有什么好保持正念的?行时我行,立时我立,坐时我坐,卧时我卧,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把心专注于行、立、坐、卧,能帮助我得到什么特别的知识或洞见?”当对身体姿势保持正念时,你看见身体动作一直在变化,甚至看似静止不动时也是如此。你的心脏搏动,身体散发热量,肺膨胀与收缩,对它们的无常保持觉知。你也许注意到对身体动作的控制只局限于外在,而无法遍及微细的内在身体动作,无法控制是令人沮丧的。明白这点,你深入身体的苦与无我本质修观。
另外,可注意组成身体与你所接触事物的物质元素,例如,地大的沉重与坚实。看这些物质元素如何不断变化,注意你身体经验中的一切事物是多么无常。然而,如同于入出息念,别只专注于身体的变化。任何心理因素凸显时,便把注意力转向它们。你身体动作所创造出来的受与想也一直在变化,注意它们的无常,若在行、立、坐、卧时察觉贪、嗔、痴或悲、慈、喜等念,看着它们生与灭。你无法创造或阻止色、受、想、行、识自动呈现的生与灭,你移动时记住这些事,注意一切经验的无常、苦与无我。在每个姿势与动作中,无论是接触门把、逛卖场或躺着睡觉,持续深入五蕴的这些特色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