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68)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第七章】 正念(续)

另一方面,若看见有个被贪、嗔、痴习气缠绕的世间感受,我们便奋起精进克服该感受的这些习气。我们非常警觉,不被从该受生起的不善法牵着走,以正念观察该世间感受,而不做反应,直到它终于消退为止。在过程中,我们可看见一切相关事物的无常,包括可爱(或不可爱)的对象、个人对此情况的看法、个人自身与个人相关享乐能力,以及感受自身短暂本质的无常。通过如此观察无常,我们便能放下。

当放下时,世间感受被出世间乐受取代,此时我们清楚觉知无贪、无嗔与无痴,然后心能重回呼吸,或也可继续观察出世间感受的变化。快乐生起,心静下来,变得平静与安稳,且快乐增长,它将导致更深层的禅定。

例如,假设某天我们早上醒来感觉悲伤,与其变得沮丧,不如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然后花些时间观察悲伤,没有任何设想或忧虑,就只是全然注意这个痛苦。若你允许自己流连于悲伤的因,痛苦的感受就会持续较久。但若观察感受,则你会察觉悲伤的真相,然后学着减少贪、嗔、痴。当你接受每个感受瞬间发生的变化事实时,你被提醒,还好苦受也是无常的,出世间乐受生起,于是整个心情从悲伤转为平静、快乐与祥和。此时心是清明的,且能轻易得定。

假设某一天你感觉分外平静与喜悦,你如实观察这个出世间感受,它持续多久你便专注于它多久,但你并不尝试让这个感受常住。只要贪欲不生起,感受便会持续下去,甚至长达数日。当它开始消退时,你让它走。随着持续觉知感受,你了解到无法强迫乐受随自己的意愿停留。矛盾的是,你愈想保有乐受,它便消失得愈快。若只是看着感受来与去,你的心将放松并变得更自在,你也将更容易保持心情平和。

当以正念观察任何感受时,它会达到顶峰并瓦解,然后会被其他感受取代,而它也同样会达到顶峰并瓦解。若你从乐受开始,下一个感受可能是苦受、不苦不乐受或另一个乐受,你所经历的感受类型不断变换。感受类型之间的变换在刹那之间发生,感受群组──显著的乐、显著的苦或显著的不苦不乐受,分分秒秒都在变化;感受趋势则在时时、日日、月月之间变化。观察这些变化,让我们得以洞见自己的真实本质。

心随念

心随念是指观察各种心理状态的生与灭──心有贪或心无贪、心有嗔或心无嗔、心有痴或心无痴、心收缩或心广大、心散乱或心集中、心有定或心无定、心有上或心无上、心解脱或心不解脱。你观察这些状态出现或不出现,以及意识出现或不出现。

把意识从心理状态与心理对象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一起生与灭。然而,当意识受到如贪、嗔、痴、昏沉或掉举等负面心理特质,或受到如布施、安忍或慈悲等正面特质所影响时,你可以察觉。

你完全地注意每个心理状态的生起,且不让自己涉入或追随那个念头或感受,就只是观察每个状态或特质的生与灭。这个生与灭是全部心的本质,每一瞬间──事实上,每一瞬间有许多次──心生、住与灭,它对于宇宙中任何生命的任何心都是如此。你愈观察一切心理特质的生与灭,就愈了解它们是多么善变。看见这个善变,你获得“心”是无常法的观智。

因此,你愈专注于心本身,它就愈显得不实在,就如其他一切存在现象般,它一直在变化。此外,你发现没有一个恒存实体,没有一个在放映投影机的人,一切都是相续的、流动的,都是过程,其实你只不过是这个刹那变化的相续之流罢了。由于这个过程无法控制,因此你毫无选择地只能放下。在放下时,你感到喜悦,并瞬间尝到解脱与安乐的滋味,那是佛陀之道的目标,于是你知道此心可用来获得智慧。

①“心收缩”是指心被昏眠所压抑,当想睡觉时,心是收缩的;“心广大”是指心入于禅定。

②“心有上”是指心和欲界、色界有关;“心无上”是指心和无色界有关。

③“心解脱”是指心刹那或暂时解脱烦恼,它是内观心或禅定心;“心不解脱”是指心未解脱烦恼。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