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73)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第八章】 正定(续)

初禅

为了达到初禅,你必须清除内心一切障碍且建立善定,然后必须备齐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与定(心一境性)。

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五禅支可能单独或合并生起。例如,每次嗔恨消失时,乐便生起。当睡意消退时,寻便可能生起。当不安与忧虑消退时,喜可能生起。每当有平常善定的刹那时,喜会由于无盖障而生起,而其他某些禅支也可能生起。当五禅支的任何一支生起时,会有美好的感觉,你可能以为自己是在天堂中。但这非凡的感受并非禅那,你也不能胡乱拼凑这些禅支而达到禅定,必须按部就班,遵循一定的系统才可能达到初禅。

这方法从平常善定开始,你在这状态下获得的喜会导致乐。喜与乐是不同的情感,喜在充满希望的乐之期待中生起,而乐则从希望实现的满足生起。下面有个比喻有助于区别喜与乐。

你走在沙漠上,又累又渴。然后看见有人走了过来,头发与衣服都湿漉漉的,你高兴地问:“你怎么湿漉漉的呢?”

“我刚从那边的一个绿洲过来。”

你走向绿洲。当你初见水时,感觉喜,随着愈来愈近,喜愈增长。然后,你头先浸入水中。你喝水,然后躺在岸边休息,感觉清凉与平静。“啊,好乐!乐即是如此。”

通常,人们将乐与兴奋混为一谈。例如,某人中了一个大奖,会通过亲吻、拥抱、尖叫、跳上跳下来表现兴奋。那人心想:“我太快乐了!”但这感觉并非真正的快乐,那是兴奋。真正的快乐生起时,兴奋消失,你会感到放松与平静。

真正的快乐会带来轻安,随着心安定下来,它自然会变得更专注。当专注加深时,你可通过以下的步骤修心,趋入禅那:

保持心稳定地集中于呼吸或其他禅修对象。此时,其他对象如声音或念头生起时,别转而检视它们,放下一切出现的事物,并回到呼吸上。反复如此做,直到心对其他一切事物都失去兴趣,并待在禅修对象上为止。

最后,呼吸或其他选定的对象似乎消失,并被它记忆中的印象所取代。那个心理画面或感觉,被称为“似相”,成为新的禅修对象,你专注于此。

当那个心理画面也消失,且心专注于本身时,便已达到初禅。

这如何发生?当善定加深时,心逐渐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并待在禅修对象上。当持续专注于这个对象时,它变得如此微细,以致你完全无法察觉。但在专注处,例如鼻尖,呼吸或其他禅修对象的记忆会继续延伸。这个记忆转变成称为“似相”的非常愉悦的感觉,这似相可能以如灯光的视觉画面,或如轻触的其他感觉等方式呈现,它究竟如何呈现,往往因人而异。

然而,无论似相如何呈现,当修习它时,你便专注于它,每次禅修时都使用同样的画面。别告诉其他人你的似相,每个人的似相都不相同,你只会让别人迷惑而已。在开始修行时,禅修对象是入息与出息,现在你以似相为禅修对象。佛陀劝导比丘们“练习、增上与固定”此相。多练习达到似相几次,直到能完全控制它,只要想体验便能看到,且能与心合一为止。

当似相初次出现在修行中时,它看起来是静态的,因此定可能基于它而生起。但当完全注意似相时,你开始看见它本身随时在变化。最后,一如其他所有因缘法,似相本身消逝。当似相也消失时,心除了它自己外并无专注对象,因此心开始专注于自身之内。此时,“寻”短暂发生,这是善的心一境性的开始。

当“寻”维持几秒时,“伺”可能生起,现在心稳定地待在禅修对象上。因为心不再到处游荡,更微妙的“喜”特质生起,然后紧接而来的是更微妙的“乐”。这四个禅支引发禅那,现在初禅的五支──寻、伺、喜、乐、定,成为一个整体一起运作。

人们经常问我:“我如何知道我是否已达到初禅?”答案很简单:如前所述,只有当五禅支成为一体一起运作时,才能说你已达到初禅。想象在看一道彩虹,在发现它之前,你可能看见这里是红色,或看见那里是绿色或蓝色,或一些混合的色彩,它们可能是很美、很棒的颜色。但那不是彩虹的现象,除非有阳光反射在云端的适当因缘,造成一系列的折射光色出现,否则并无彩虹。同样地,除非五禅支串联起来的因缘具足,否则没有初禅。

有些人以为定心是一片空白,他们想象禅修者的心是无感觉的,就如石头般停在那里。事实胜于雄辩,禅定心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初禅心有下列几个动态特质:

  • 舍,平衡的,不苦不乐受
  • 轻安,不关心诸如政治或感情等世间俗事
  • 一境性
  • 触、受、想、行与生命力等心所
  • 热忱、决断、精进与正知

内摄之心有强大与动态的力量,它如漩涡一般,不断地往内聚集更大的力量,并创造更强的涡流,这强大的力量被称为“集中力”(或“定力”)。例如,想想水力发电的力量,当大量的水被强迫流经一个小洞,集中的水力强大到能推动足以照亮一个城市的涡轮机。当水不被往外集中时,它的力量便会向内凝聚。同样地,当心没有促使它集中于外在或内在对象的分散因素时,它的力量是内聚到自己身上。此时心就如水被迫流经一个小洞,它的力量大到能在最微小、基本与亚原子的身心层次上,直接观察无常。禅那便是这种将心集中于一点的善法。

这个动态集中和被“黏”在禅修对象上不同,后者是执著,会使心动摇。禅那并非心与对象统一,而是心与自身统一,对象只是当作达到心的跳板而已。若心黏着在一个对象上,就不是善的,那是有贪定。很不幸地,这是某些禅修者所修的定,它无法带来解脱。

当第一次达到初禅时,你是如此充满喜与乐,以致这些正面状态感觉起来就如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就如澡盐彻底融入洗澡水一般,以致你再也无法将盐与水区分开来。同样地,当全身充满喜与乐时,你无法将身体的感官与那些感受区分开来,安详的感受大到你希望永远都待在这个定境之中。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