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八正道 (79)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结语】 佛陀的承诺(续)

“来,看!”

本书只提供遵循正道的必要指导。当你的修行加深时,若一再回头参考,会发现它无论在任何了解层面上都是有用的指导。但它并未解释你需要知道的关于佛法、修行、自己的经验,以及关于将达成的每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教育、直觉、对佛法的了解,以及心灵成长的程度。此外,明天会有的问题将和今天的大不相同。

即使佛陀也无法用一篇开示来涵盖所有人的每个迫切需求,所以他才给了数千个佛法教诫。本书所呈现的是这些教诫的摘要,以及其中最重要观点的一些解释,其他的你将透过修行加以补足。当下,就是你的老师,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个人实验室。专注、抉择,你便可靠自己的力量产生智慧,通过追求善巧之事而办到这点。

一位颇为多疑的听众要求佛陀告诉他们,当已听过其他许多圣者都宣称拥有一切真理时,他们为何应相信他。佛陀回答,他们不应只是因某人在某处说某件事是真实的就相信,诸如传闻、文献报告、传承数代的传统信仰、受人尊敬的圣典、备受尊敬与可靠老师的话,以及被你视之为上师者的教导等来源都缺乏真实的保证。佛陀说,不应基于信仰而接受这些事。

佛陀接着说,真理也无法透过推理被揭露。他说,你不应只因为某事看似合理,或似乎让人更靠近目标,或迎合你的爱好,或在沉思推理后看似真实,就相信它。为什么?因为包括沉思推理在内,“法”仍有一个面向是所有这些事无法掌握的──自己的经验。

佛陀对我们应接受什么给了一个总标准,这标准并非基于任何一种信仰或推理。他说当你考虑一个行动时,要基于经验而自问,这行动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是否有害。若是有害的,则它是不善巧的,因此不应做这行动。若是有益于包括你在内的所有人,且被智者所认可,则它是善巧的,因此应做这行动。

佛陀之后详细阐述,一旦做了某个行为,你应重新检视它,自问:“那行为实际上进行得有多好?它真的是善巧的吗?”若不是,则你“以泪眼收成”,未来应避免这样的行为。若它是善巧的,则你“以笑颜收成”,应反复做这样的行为。若你密切注意,并诚实面对觉知为真实的事,无须相信任何人所说的任何事,你开始选择增长清净与智慧,并增进快乐的行动。只有你握有自己的解脱之钥,这把钥匙是你愿意向内看,并决定什么行动是善巧的,以及能带来快乐的结果。

你想要见法吗?观察自己的经验,以经验为镜去观照法,世上一切无我的形态都在那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与时时刻刻的存在中看那里,你便看遍一切──因与果;在每个层面不断变化流动所揭露的无常;凡有执著便有痛苦;以及无论如何努力尝试追踪,都找不到有自我存在其中。

你想认识经验吗?观察“法”。在那里你看见构成“你”的一切无我元素与形态,你也看见所经历的,本质上和其他人所经历的都相同。“法”是你在每个转弯处脸上的一抹皱痕,举例来说,甚至观察虫子在水盆里挣扎,都能激发你对与众生共同拥有死亡怖畏的实相内观。整个“法”都呈现在生命的每个经验、每个时刻、每一天当中,它就在那里等着被看见,无须盲目信仰或理论推求。从这种严格的观察中,你获得修行的信心,并在佛陀之道上勇往直前。

除非你已非常熟悉圣道,并在自己的经验中见法,否则从本书中获得的知识仍是理论性的。若我向上指北极星,你可能盯着我感到纳闷:“为何他那样指?他是否应指这里?或也许应指那里?”你如何对从未仰望夜空的人解释一颗星?除非把头倾斜到足以看见星星的程度,然后遵从指示检视天空,直到设法找出北极星为止,否则你心中始终会有疑惑,这个疑惑会衍生各种问题。但当你目睹北极星,并亲自观察以它为中心的其他星体运行方式时,将不会再有这类疑惑。同样地,除非亲眼看到目标,否则你对圣道、教法、自己的修行,以及为何在书中这么说,一直都会有许多问题。若涅槃为非经验的,语言怎么可能解释涅槃像什么呢?经验透过感官发生,无论我们用什么标签去描述非经验的状态都是误导,因它们都是建立在感官体验上的。我们只需一路遵循八圣道支到底,并亲自见证即可。

你曾尝试为猫指点吗?你愈指点,猫就愈会想嗅你的手指,它永远看不出手指的范围。若你结束本书并说:“就只有这些吗?最高真理在哪里?我对此一无所获。”则你就像那只猫。请跳出本书的文字看到它指向之处。以佛陀所建议的行动,促使自己达到另一种了解方式。路得自己去走,当逐步增长身、口、意的善巧时,圣道即散布于你生命的一切经验中。

当已善巧与彻底地遵循净心的步骤时,你终将洞见诸行无常,执著无常法导致痛苦,以及受制于无常与苦的诸法皆无自性的真谛,而明白贪欲如何导致一切痛苦的经验。那一刻你亲自见证,一切的问题都将消失。

若你不相信本书所说的较大目标,没关系,它对你也许依然有用,只要利用本书,帮助你持续对自身经验发问,尝试从发生在身上的每件事学到一些东西。佛陀经常说:“来,看!”他的意思是:来!并向内观察自己的身与心,以洞见真谛──法。你无法在别处找到它。 (完)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