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佛教慈悲观
慈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思想。佛教认为:“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意思是:给你快乐就是慈,为你解除痛苦就是悲。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的众生,也要给他们以最大的快乐,就是大慈;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以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解除痛苦就是大悲。
受母亲的影响毛泽东对佛教的理解,有自己的发挥。毛泽东读佛经,对它的引伸发挥,重在普渡众生、解民痛苦这一面。为此,他很推崇释迦牟尼佛不当王子,去创立佛教的举动,认为它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人讲话”的。毛泽东还把佛经分为“上层的”和“劳动人民的”两种,提出《六祖坛经》就属于后一种。这算是他立足于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情感立场的一家之言吧!这个观点,在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隐显。他当时熟读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谭嗣同的《仁学》,这两部书吸收了佛教学说的许多思想,强调君子仁人、英雄豪杰当以慈悲为心解除现世众生的种种苦难。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体也”,因此“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他在1955年3月8目的谈话中,说出佛教徒与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
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不杀生”在中国古代就甚为推崇。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远庖厨也。”不杀生更是佛教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历代高僧大德纷纷阐扬。文氏反对暴力和杀生,毛泽东耳濡目染,他“小时候常随母亲去庙堂,而且还学会了唱佛经,那时候他深信杀生是罪大恶极的。”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他虽然身经百战,指挥大大小小的战役,内心却总是不失慈悯。跟随他十五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说毛泽东一生有三怕:一怕泪,二怕血,三怕喊饶命。
警卫员第一次看到毛泽东落泪,是毛泽东看到一名病重的孩子,那孩子母亲哭,他也跟着掉泪,命令医生尽全力去抢救。后来,毛泽东开始住香山的双清别墅。同住在香山的将士们都听惯了枪声,此时耐不住寂寞。几位警卫干部便打起鸟来。毛泽东开会回来看见被打得血淋淋的麻雀,显出大不忍的悲戚神色,以手遮脸,喊起来:“拿走,拿开!我不要看。”并下令禁止任何人打麻雀。他说:“麻雀也是有生命的么!它们活得高高兴兴,你们就忍心把它们都打死?”据跟随他上井冈山的陈士渠将军回忆,毛泽东只在朱、毛红军会师庆祝大会上,被任命为红四军党代表兼任第十一师师长时挎过一次匣子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他身上带过枪。”有一次,毛泽东与李银桥拉家常时,李银桥说他尊敬母亲,因为母亲心地善良对人宽厚,毛泽东说:“你母亲一定信佛,你说她心善么,出家人慈悲为怀。”
1949年毛泽东路经五台山塔院寺时,见一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毛泽东默念着,颇为赏识,便问:“这对联是谁写的?”老方丈忙答:“是老衲所写。”毛泽东略一沉吟道:“这副对联应广为宣传。”
虽然毛泽东毕生以各种形式,同佛教文化保持着接触,把佛教寺院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佛教敬而远之,并与佛教人士有所来往。但是,由于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也使佛教文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遭到可怕的浩劫。所以说,毛泽东对于佛教的态度是相互矛盾的,这正是他小时候父母对佛教的不同态度,在他身上的反映,这种态度延续影响了他的一生。
(完)(摘自《台州佛教》2010年第2期 吕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