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尊者阿迦曼 (十八)
              阿迦摩诃布瓦著/曾银湖译

6、住止在旷野里。从他修习的早期,尊者阿迦曼就认知了住在旷野里有极大的优点,安详宁静的隐居生活庇护着他,周遭都是唤醒注意力的景色。当行、住、坐、卧的时候,念住恒常现前,伴随智慧,思惟着法义,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这持续进行着,除了睡觉时之外。行住坐卧中洋溢着轻安愉快,没有束缚或强迫压在心上,解脱的希望日益明朗。愈是荒芜和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野兽自由地漫游之处,心意愈是蓄势待发,准备从烦恼的深渊中腾空跃起,随时就像小鸟一样,即将起飞。烦恼仍在心意深处,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意的力量大大地开发,就像已扫除数百烦恼,只剩一些而已。这就是环境的影响,时时鼓舞着修行人。

对于动物的想法,慈悲的基础要多于恐惧。就像人类,它们都感受着世间的痛苦——生、老、病、死;但不如人类的是它们没有能力认知善恶,也不知道什么是有功德和没功德的。如果有人也缺乏这些认知,那就不比动物高明了。人类随意地给予“动物”的称谓,却不知道动物们如何称呼人类。如果有的话,大概是“恶魔”或“妖怪”,以适于描述经常性胡乱的屠杀,包括作为食物和玩乐。事实上,这样的称呼是非常适切和合理的,因为明显的,有多少自称为“人类”的生物,对于动物和其他的人类,都是那么地不宽容,他们常常采取暴力和屠杀,在人类和动物社会中燃烧着危险和恐惧的火焰。因为如此,动物都本能地猜疑人类。

在头陀行比丘和动物之间,似乎有一种无法解释的友谊默契,即使那些野兽是粗野而令人恐惧的。根据尊者阿迦曼说,有一次,当他正专心于经行禅思时,他碰上一只恰巧从那条路上经过的野猪,不但没有被吓跑,野猪似乎不太注意他,漫不经心地在那儿悠游。或许,它也知道尊者阿迦曼并非会吃人的妖怪吧!

在这里作者想要插进一个类似的事件,它是发生在早期的邦塔森林精舍,当时该区某些地方刚被修建成为比丘的栖身之处。

那时已经有几位比丘和沙弥住在精舍里,但是仍可看到一群野猪在比丘的住处附近走动,甚至漫不经心的,就睡在那些住处的正前面。他们就在距离经行禅思路径只有几米远的地方,毫不畏惧地漫游着,近得可以听到它们用鼻子掘土的声音。起初,有些比丘感到迷惑,叫他们的朋友来看,野猪还是不移动,不久之后,野猪和比丘彼此都不再注意对方了,一片和平和安适。

现在很少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因为许多“妖怪”已经破坏了生存与共的法则,一有机会就屠杀野猪(可能是当比丘暂时离开,或是当野猪闯入附近任何村庄时),很短的时间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它们了。这证明了动物喜欢栖身于比丘居住的地方,即使在城市里也是一样,例如在寺院里常会见到成群的狗,它们似乎知道在那里不会受到伤害。(无论如何,至少不会受到比丘的伤害,虽然一、二个院里的男童可能会对它们发泄怨气。)这显示“法”是如何地对于相关的人和动物,永远产生和平和无害。

根据尊者阿迦曼说,住在旷野里,提供了充足的机会,用于作外在事物和内在开发的思惟,心意经常趋向解脱和自行精进以达到目标。根据戒师在新比丘的剃度仪式中所作的初步开示,这是修行人到达苦灭的战斗基地。

尊者阿迦曼大部份时间都严格遵守这项住在野外的修习,除了他一定要停留在别处(例如短期入城)。住在旷野或森林地区会经常使人记得远离、隐居,我慢少有机会插足其间,对于心向苦灭的修行人,这是所有戒德的活泉。

7、住在树荫下。就像住在旷野一样,住在树荫下也有很多利益。根据尊者阿迦曼说,当他的心解脱于世间所有的结使时,就是他坐在一棵孤立的大树丛下的那个夜晚。这件事容后再叙述,作者请读者原谅,把这件重要的事情延后些再提。

念住的开发就是从住在树丛之下所获得的一项利益,那里没有围墙,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由于念住恒常地开发着,烦恼的除灭也被增强了。念住的基础——身、受、心、法——是守护修行人和除灭烦恼最佳的主题。由于隐居或危险的影响而固定于念处或圣谛的心,在解脱的圣战中,有着防护的甲胄和防御的武器。所以,一个修行者希望加速他的努力,必须寻找树荫下,那是适当的,它能够大大地提升他学法的进步。  返回页首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