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尊者阿迦曼(九十五)
              阿迦摩诃布瓦著/曾银湖译

◎ 不要轻蔑别人的业行

“有鉴于这个事实,所以一个佛教徒被教导着,不要轻视那些正感受着过去恶行苦果,而陷于无助的悲惨和困窘状态的人。我们很可能跟他们一样的情况,甚至更糟。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甚至更好。这是业行或是法的定律,用以自我观察和观察别人的善恶,也用以选择那些理想的而舍弃那些不愉快的因缘,自从出家那天到现在,每一个可能的时刻都被用于自我观察。从心意的生灭之中,采纳善行,扬弃邪恶。”

“藉着心意,各种业行才得以执行;由于心意,他们的果报才得以积聚。这是自证无疑的真理。任何不相信业行会在心里产生果报这个事实的人,是盲目无助地迷失在他的生命旅程中。这些人们,被他们的父母抚养和照顾长大,却因为父母的仁慈宠爱,仍然不了解他们是如何蒙受慈恩才能长到这个年纪。他们所知道的就是这个他们现在称做自己的身体,竟然抹煞了父母的汗水和辛劳,父母曾经忍受许多的辛苦来养育他们的身体,所以他们才能在现在享有着它们。身体的健康和成长需要食物,如果用食物和饮料来供给身体的作为不能叫做‘业行的因缘’,它们还能被叫做什么呢?身体,由于经常地供给食物和饮料,才能保持它的健康并稳定地长大成熟,如果这个不能被叫做‘业行的果报’,它还能被叫做什么呢?

“所有的众生都感受着善和恶,快乐和痛苦,如果它们不是业行的因缘和果报,那么它们又是什么?只要想想那些自杀的人,造业者心意的意义就变得更明白了。除了心意本身之外,还有什么是死亡的因缘呢?如果这个再不能被接受为是业行,那么就没有了解这个真理的希望了。业行是在自己内部的,就是自己不断地造作因缘并感受着它们的果报,这个真理是明白的而且可以自证的。如果业行跟随它的造作者,就像一条狗跟随它的主人,那么它就更适合叫做‘狗’,而不是业行了。但是业行(业的因缘)是思想、言语和行为的行善和作恶,而业行的果报显示于全世界有情众生本身所感受的快乐和痛苦之中,当然,包括了那些只知道如何喂饱它们的身体,尽可能活得长久,而不了解其它任何真理的有情众生。”

在说法结束的时候,尊者赵坤拉卡维表示他对说法的赞叹,说它很长也令人欢喜。答复时,尊者阿迦曼说,这场说法很长,因为他老了,也可能不能再回到清迈来了。这些话成了预言,因为他未再回到清迈。

◎ 从清迈到曼谷

在火车站送别尊者阿迦曼的是他的上座,颂戴长老摩诃维拉朋,当时叫做长老拉卡维,和大批的在家善信,当然,还有许多的天使。尊者阿迦曼说,在空中有许多天使,从各方来给他送行,从寺院到车站。当火车快要驶出车站时,他格外地忙碌,这会儿跟车站的人们谈话,然后向天使们致送心里的谢意。当火车从车站开出去时,他有较多的时间来给天使,并给他们心里的祝福。

就像人类一样,一些天使们不堪悲哀的痛苦而表现于言语和举止。他们之中有许多忍痛追随快速移动的火车,走了相当的距离,直到他表示谢意和劝告他们回到自己的领域才停止。他们都悲哀地回去,毫无希望地,他是不能再回来与他们同住了。那或许是他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了,因为他并未回去清迈,而当他住在东北乌东泰尼城和沙口那空城的时候,他并未提到他们是否前来听他说法。

在曼谷的时候,他应长老摩诃维拉朋的请求而住在婆罗尼维特寺,(在前往东北以前,他必须南下曼谷,因为当时北方和东北之间没有直接的交通。)有许多人们到那里去看他(听到他的名声和能力,知道他是个精通心意开发和内明的独特的头陀行比丘)。兹将许多问题中的一部份引述如下: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