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80-4) (总第633)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9.3.28

利益众生,要做到念念不忘众生,唯独没有自己

提要:

  • 离开大众,失去了大众的加持,就进入个人的业障里去了

  • 退心回世俗,菩萨、护法不欢喜,我执习气越转越深,生死苦海的根也越扎越牢

  • 首先要念念不忘“利益诸众生”,才会这么去做

  • 念佛是心里念,口念心不念,不起作用

  • 利益众生,要做到念念不忘众生,唯独没有自己

  • 修行人要修供养。有了福报,自然会富

离开大众,失去了大众的加持,
就进入个人的业障里去了

还有一个老同学,连生三次,三个孩子全死掉,也只好怪自己“业障啊”。你一个人奋斗,能冲出业障吗?一个人奋斗能成就,佛也用不着建立僧团,佛也用不着告诉我们:大众的力量大。你一个人离开大众,你马上就进入你个人的命运、个人的业障里去,护法对你也不欢喜。

退心回世俗,菩萨、护法不欢喜,我执习气越转越深,生死苦海的根也越扎越牢

譬如有的老同学一到这儿,马上得到感应,这种感应很多,我也记不得了,全是护法加被啊。这些回去的同学,你们问问他看,“你回去几年了,得到什么感应?”只得到一个感应:菩萨对他不欢喜,护法也不再保佑他,只有得到这个感应。个人修行呢?仍然在我执里转啊转啊,脑子么越转越糊涂,我执习气么越转越深,生死苦海里的根越扎越牢。就算你得到一点好处,赚了一点钱,你总要死的呀,你死了,去赚谁的钱啊?

首先要念念不忘“利益诸众生”,才会这么去做

“利益诸众生”,首先要念念不忘“利益诸众生”,你有这颗心,你就会去这么做。佛经里讲的“念”是心念,比如念佛,心里有佛就叫念佛。心里没有佛,口里念佛,这叫唱歌。譬如很多年前我看到一辆公交车,上面都是小朋友,其中有个老师还在唱济公歌,济公歌唱到后来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还要“嘿嘿”。(众笑)念佛么就好好念佛,还要“嘿嘿”干什么呢?那么小朋友也唱“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唱歌,不叫念佛,因为小朋友心里没有佛,什么佛他都不懂。

念佛是心里念,口念心不念,不起作用

口里念佛,心里不念佛,这是唱歌,没作用的。口念心不念,你走的道路已经不对了,是邪道,所以心里念最重要。

利益众生,要做到念念不忘众生,唯独没有自己

我们要利益众生,要做到念念不忘众生,唯独没有自己。佛门今天为什么搞不好?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真是好心啊,为了我们佛教好起来,开会的时候经常讲话,我们听了他的话都很受感动。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各位高僧大德,不要专门为自己打小算盘,要大家团结。”打自己小算盘,就不容易团结了,一为自己打小算盘,你这颗心就会脱离大众。

拿我们这个集体来说,大众只有几十个,把其它道场也算在内,也不过一百多,你心在一百多个同学身上,你还做不到,你怎么能够做到心在一切众生身上啊?我从前听说有这么句老话:不能治家,何能治国?家庭是小范围,你都管不好,一个国家老百姓这么多,你能管得好吗?

修行人要修供养。有了福报,自然会富

我们今天都是修行人,修行人最重要的,第一步修供养。现在人不大想修供养,专门想自己奋斗。你有多大福报啊?有福气的人,不去奋斗,照样会很富,福报所在嘛;没福气的人,你这么样子勤恳,你可以从劳动得到报酬,想富是富不起来的,因为你没有福报。有些人开头赚钱,因为他有福报呀,后来不行了,因为他就是这么点福报。

 

首页 > 介绍佛陀 > 介绍佛陀

介绍佛陀(125)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下①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嘱累品第四

尔时,贤者阿难白佛言:“唯世尊住一劫复过一劫。所以者何?唯天中天,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于世者,是诸正士来至此,我等得见跪拜承事。如来般泥洹已后,我曹永绝于三处。何等为三?佛、法、僧。是等正士为离三处。”于是阿难说此语已啼泣躄地。

于时善思义菩萨为阿难说此偈言:“

阿难仁莫啼,万物皆无常,

合会有别离,况人焉可常!

于是空无法,阿难何为啼?

咸有聚会者,诸会难得久。

佛道亦无得,阿难何为悲?

所合会为空,慧慧亦复空。

若念若不念,一切法无念,

无获空无有,譬若如野马。

又如化象马,园果树木华,

巧幻师所现,佛弟子如是。”

于是阿难以偈答善思义菩萨言:“

实然如仁言,诸法无所念,

我今日当离,违远于世尊。

云何入舍卫,彼问以何答?

正觉为在不?法眼当来不?

若入香积山,不见人中尊,

但见其空座,何忍住于彼。

若出香积山,入迦利精舍,

人中尊在中,广说于四谛。

见迦利罗空,无世雄光神,

若入音声园,于中独啼哭。

用不见正觉,驰走趣四方,

其泪充满目,何忍住于彼?”

尔时,喜信净菩萨为贤者阿难说偈言:“

若亿岁愁忧,安可有所得,

阿难且观是,法界甚难得。

譬如芭蕉树,叶叶分解之,

获之无所得,万物皆如是。

譬如天雨时,水中之有泡,

适起便复漂,万物亦如是。

譬如水之沫,但可以眼观,

获之不可得,四种亦如是。

譬如明镜净,影现不可得,

三界亦如是,阿难何为啼?”

于是阿难以偈答喜信净菩萨言:“

非为不知是,不为不见是,

三界无所有,经常载说此。

见是亿人众,泪下皆交流,

至我所愁泣,用是益感戚。

今世尊当去,人上忽不现,

当于何求索,谁复为我护?

当从谁闻法,深奥难解句?

当入何所难,呜呼佛难值!”



最后的行化 ⒁

四种依处③

3、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一寺,有许多博学多闻的比丘和长老,精通佛语、戒律和纲要,我听他们亲口言: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师言教。他的话既不应被接受,也不应被拒绝。不接受,不拒绝如是说,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把它们同经律相比较。如果它们不能与经相吻合,不能与戒律相一致,那么,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不是世尊所说,此比丘错误地理会了佛法。

然后,你应该拒绝。

如果与经律相对照,它们和经典相吻合,与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确地理解了佛法。

此为第三引证。

4、复有比丘作如是言:某寺一大德长老,精通佛语、经律和韵律,我听他亲口说:此是法,此是律,此是老师言教。他的话既不应被接受,也不应被拒绝。不接受,不拒绝如是说,要仔细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把它们同经律相比较。如果它们不能与经相吻合,不能与律相一致,那么,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不是世尊所说,此比丘错误地理会了佛法。

然后,你应该拒绝。

如果与经律相对照,它们和经典相吻合,与戒律相一致,你就可以得出结论:这肯定是世尊所言,此比丘正确地理解了佛法。

此为第四引证。

这就是四大依处。

(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学愚译)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