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心理自疗读物】(4)
 
个性疗法

治怒之本第二

关于怒,多数人都易发生,制怒的根本方法是什么?我还不大清楚……(河南淇县段某某)

治怒的根本方法是智慧,待人和蔼慈祥,也就不大容易发怒,说慈祥悲怀是治怒之法,自不会错,但善于解决问题的慈心悲心归根结蒂还是从智慧中出生的。

人能慈祥待人,就是智慧的一种表现。但若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他所表现的智慧是有欠深入的,常带几分愚,这叫“智不及愚”。

古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若无深刻的智慧,恻隐之心仅是一种发自善心的怜悯。由于少慧故,往往不善分析,不辨是非,自以为好心待人,却常因别人接受不了而得不到好结果,“好心办坏事”的人都由于少慧故。

要改变易怒,也唯有智慧才是根本之法,啥是智慧?这好比问“学问是啥东西?”学问和智慧,皆非买卖可得,不懂就学,遇难就问,学问就来了,智慧也就在学问中来了。

像对痛苦根源的探讨,安乐幸福的争取,对矛盾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你多听多想,多行动中提高修养,这样闻(听闻)思(思惟)修(实行)这三种智慧就来了。

思维

人用较多的时间去评议他人,却很少花点时间来认识自己,这似乎太不照顾自己了。评他人之短,人人容易做到;认识自己缺点,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人都不愿意危害自己,也不会认怨敌作亲人。认识怒之危害,即动摇了你与怒的亲密关系,一下子除不掉,慢慢随智慧的增长,你总会把它抛弃的。

人虽不能一下子除去易怒习性,但在不断学法过程与生活修养中是能磨练出智慧来的。

[随证施法]

“制怒的智慧从哪里来?”

制怒的智慧也从学问中来,首先,你要学会二种能力:

认识怒(认识自己易怒个性的种种表现)

知怒害(知怒之害)

“治病智慧表现在哪里?请举例。”

失眠者能不为今晚睡眠操心,从而打破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此云不执);

头痛健忘者能合理用脑,少妄想杂念,莫让烦恼污浊动乱心地清澄(此云静虑);

胃胀胸闷病人,能迅速把气闷往后一移,心怀宽大地让内脏神经松一松(此云无量);

言语障碍,口吃者要认识怒是口吃友,乃己之危害者,知心疗重要性,要从智慧法药中获得心理健康,言语流畅(此云自在)。

医生有对症之慧,病人有信解遵嘱之慧,医生病人皆具智慧,百病可治。

结语

常随智慧不随怒,习性虽深改亦能,

偶一失调能速知,深见过患猛利悔。

作业

①日读全文

②请熟记:

对表扬自己不表示高兴

对责骂自己不表示愤怒

专心致志地追求学问

这才真正是学者的风度 (萨迦格言选)

要求

①认识哪些是你未能克服的怒,你是平时除怒?还是怒时制怒?怒后悔怒?以怒为荣?

②分析一件发怒起因和深见过患的事例,心理自疗收获及身心增益状况。
            (本文仅供病苦者作心理自疗,为傅味琴1984年之写作)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