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 ②
在中国佛教协会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
叶小文
(2006年12月21日)
──我们的社会在对待佛教问题上基本是健康的,但也有的是“人见佛就拜,俗见僧就捧”,其实根本不明佛法大意,佯为信士,形似虔诚,实则将佛教视为谁都可以剐一刀的“唐僧肉”,
求名求利,借佛敛财。
──我们的各级党政干部基本上是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但也有人把握不好,出现偏向,“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损害了佛教界的合法利益。我们的宗教工作干部多数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的,但也有的以政代教、家长作风。
──我们的佛教界总体上是好的。但近年来,正如赵朴老曾经指出的: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寺院财富的增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有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的拉帮结派、聚讼纷争;有的刚愎自用、私欲膨胀。这些不良风气势必会败坏佛教的形象和声誉。
根治这些现象,当然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整治,首先要端正党风政风,严惩腐败。佛教常讲“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党政干部则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特别是我们宗教工作干部,不能对佛教界讲戒律,自己却在那里犯纪律。要努力洁身自好,清正廉洁。要自觉接受宗教界的监督,虚心接受宗教界的批评,有错即改,从善如流。要提高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强政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秉公执法的能力,热心为宗教界服务。要与宗教界人士深交朋友,既善于向他们学习,热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也乐于诚恳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弥补不足,和他们一起进步。还要端正党政干部的思想认识,正确理解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就佛教界自身来讲,当然也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不能把党风、社会风气存在的问题,作为文过饰非、藏短遮丑的遁词。如果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表达了中国佛教界“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愿力、方向、路径,那么从心开始,究竟如何开始?《楞严经》讲,“摄心为戒,以戒生定,以定发慧”。如果说“从心开始”是讲“定”,“以戒为师”是讲“戒”,“绍隆佛种”就是讲“慧”。因此可不可以说,“从心开始”首先要从“以戒为师”开始?细论起来,有如下六条理由:
一是基于时代的基本要求。当前,党和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打个比方,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尊重规律,就是“法”,“八荣八耻”就是要去恶为善,就是“戒”,作为一个普通公民都要“依法”“守戒”,何况我们出家求道的佛子僧人呢?
二是基于佛教的根本追求。佛教认为,戒为正法久住之根本,戒为佛法慧命之所依。“戒住则僧住,僧住则法住”。佛教如无戒律之维系,则佛法失坠,僧团失和。而戒定慧三学中,戒学居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趣入解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自净其意”的真谛,首先是从“戒”开始的。
三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佛教历经辉煌,也数遭“法难”、几度衰败,丛林毁于一旦,佛子颠沛流离,经像横遭毁掠,四众无所归依。鉴往知来,社会为何从兴佛而灭佛,寺庙为何从兴盛而荒废?固然有政治、经济的外部因素,但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道风不整,戒律废弛,其内部根源正出于佛教自身的腐化与纷争。前车之覆,不可不鉴;历史遗训,不可不察!
四是基于佛教的优良传统。史载法显西行,是为求律;鉴真东渡,乃为弘律;弘一闭关,专修律宗。每当佛法衰微陵替之际,古德先贤都不约而同地大声疾呼“以戒为师”。怀海禅师订立《百丈清规》,宗喀巴大师高树戒律的法幢,都在中国佛教史上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