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虚空观开示(5-4)(总第24)

────────────────

傅味琴 讲于2001年5月10日

要利用语言和思维去证到真谛的境界,
但真谛本身是离开语言、思维的

提要:
 ◆ 要利用语言和思维去证到真谛的境界,但真谛本身是离开语言、思维的
 ◆ “疏缘”好比是隔着袜子搔痒,要亲证,还要全部扫光
 ◆ 经论是世俗谛,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法义,并不是法义本身,要看到真正
   的东西,还得离开语言文字
 ◆ 要知离开语言后出现的东西是真境妄境,还要用佛讲的法义去核对
 ◆ 真俗二谛不可分,没有世俗谛,真谛是不会有的

般若体有真及俗,真体离言思,亲证或疏缘,俗体谓经论,各各名句文

要利用语言和思维去证到真谛的境界,
但真谛本身是离开语言、思维的

再看这个颂子,“般若体有真及俗,真体离言思”,真谛是离开语言和思维的。我们是利用语言和思维亲证到真谛的境界,但是亲证的东西本来是离开语言、思维的。

“疏缘”好比是隔着袜子搔痒,
要亲证,还要全部扫光

“亲证或疏缘”,疏缘就是已经靠得很拢了,但还没有完全成就。打个比方,你前面五度越修越好了,乃至能够达到恰到好处,这就叫疏缘,等到你亲证了般若,就完全扫光。完全扫光不等于没有,而是你悟到了本来就是这样。再比如穿了一双袜子搔痒叫疏缘,脱掉袜子搔痒叫亲证。穿了袜子搔痒,即使起到了搔痒的作用,总感觉隔了一层。所以整个《金刚经》叫你修般若,怎么修啊?全扫光。我年轻时听法师讲,《金刚经》就是说一句扫一句,等到讲完,全部扫光,一点都不留痕迹。

经论是世俗谛,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法义,并不是法义本身,
要看到真正的东西,还得离开语言文字

“俗体谓经论”,凡是经论,以及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法义的都是世俗谛。“各各名句文”,有各种名句文,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句子,文就是文字,也就是说经论是利用文字来表达法义,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法义,真正的法义是圆满的、讲不出来的。

好比从来没有一个画家能画出圆满的东西,可是画家有巧妙,他能使你看起来这是圆满的。比如说画得有立体感,使你感到这是立体的,可是你用手去摸,仍然是张白纸。你看到的画并不是真正的东西,但是画能使你感受到真正东西的样子,你知道这种样子了,你就可以照着画做出真正的东西。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使我们明白这是怎么样的,可是语言文字不是真正的东西,你要看真正的东西,必须要离开语言文字。

要知离开语言后出现的东西是真境妄境,
还要用佛讲的法义去核对

比如说你看着一张照片说:“这个人怎么很久没来了?”旁边人说:“他已经来了,就在你旁边。”如果你不离开照片去看这个人,你看的仍然是照片,你必须离开照片,才能看到真正的人。但是看到的是不是他,你还得用照片去核对。所以你亲证以后,还必须要用释迦佛讲的法义去核对,否则你认为离开了语言文字出现的东西就是真境,这就等于见到胡子就说是爸。出了妄境,也以为是真境,就等于把世智辩聪认作是你开发出来的智慧,这就搞错了。当然我这是启发的话,那个时候你也用不着一本正经拿着佛经再去找去核对,我刚才出现的是不是真境,因为你是从这个路上走过来的,心中自会明白。

离言思即深般若,谓真谛,只能亲证

真俗二谛不可分,没有世俗谛,真谛是不会有的

离开言思的是什么?就是说也说不出,也不是通过思维而出生的,那就是深般若,又叫真谛,只能亲证。要得到它,首先要通过语言思维。没有世俗谛,真谛你是不会有的。

举个例子,小孩子吃饭,有时候高一点吃到鼻子上,低一点米粒又挂在嘴唇上,要通过妈妈教才会吃饭。等到他学会了,就用不着语言文字了。今天我们都已经能吃得很好了,再也不用妈妈说,“不要放错,要对准嘴巴啊。”也用不着你拿起碗来想一想,别放得太高了。使用语言文字是你学习的过程,成就了就没有语言文字了。

再比如你拿起碗喝茶,你根本没有想过怎么放,就会放得很准确。最多起一个念头:我要喝茶了。真正喝起茶来,一放就放到位了。所以到成就的时候,就离开了语言也离开了思维。

再举个例子,学文化的时候有文化,学会了文化以后,即使没有书本也不要紧,因为你学会的东西已经在心里了。书本上都是语言文字,书本没有了,不等于断灭空,还是有啊,不是有书本,而是书本中的道理在你心里了,而这个道理又拿不出来,可是你确实知道。

再比如桌子上有钟、有花瓶、有眼镜,你不用语言文字,你想拿茶杯拿眼镜就拿了,而且绝对不会错。你想喝茶,绝不可能拿起一个眼镜壳子喝茶,也用不着开口提醒自己,“我要拿茶杯,不要拿错了”,也用不着推理思维,一个念头,马上动手,而且做出来的事完全正确。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