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8)
 

【佛教典故】

雪山大士为半偈舍身

  释迦本生故事。谓其前世曾在雪山修行,称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终日食果坐禅。天帝释为试其道心,化作罗刹,诵过去诸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之欢喜,求说余半偈,罗刹言:“我今饥逼,实不能说。”大士问其以何为食,罗刹答言唯食人之暖肉热血。大士闻言,断然宣布:“但能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供养!”即脱鹿皮衣为罗刹敷座,罗刹于是宣说下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士深思其义,书偈于石壁、树上,然后登树,投身于地,其时罗刹还复为帝释身,接住大士,安置平地,忏悔顶礼而去。大士因此为半偈舍身因缘,超十二劫成佛。见《涅槃经·圣行品》等。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

【佛教成语】

混世魔王

“魔”,是梵文Mara的音译“魔罗”之略,意译为“扰乱”、“破坏”、“障碍”、“夺命”等,是“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夺人生命”的意思。正如《大智度论》卷5里面所解释的:“问曰:何以名魔罗?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罗。”《正字通·鬼部》所引的《译经论》里面说:旧译佛经中作“磨”字,是南朝梁武帝把它改为“魔”字的。佛教所说的“魔”是个很庞大的队伍,有“四魔”、“八魔”、“十魔”以及4种“凡夫魔”、4种“三乘魔”等等很多说法。在古印度的神话传说中,魔界之主的名字叫做“波旬”——意译为“罪恶”或“恶者”、“杀者”。据说,波旬平时住在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经常率领众魔到各处去,进行破坏善事、阻碍善法的活动。佛教采用了这种古老的传统说法,也以“波旬”为魔界之主。

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人们称波旬为“混世魔王”,意思是“扰乱世界的众魔之王”。作为一条成语,“混世魔王”常用来比喻给人们带来严重灾难或造成很大麻烦的人。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著)

◇◇◇◇◇◇◇◇◇◇◇◇◇◇◇◇◇◇◇◇◇◇◇◇◇◇◇◇◇◇◇◇◇◇◇◇◇◇◇◇◇◇

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像泰山一样安稳,不可动摇。形容十分稳固。

吴国是西汉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摘自《成语故事》吴兆基编)

◇◇◇◇◇◇◇◇◇◇◇◇◇◇◇◇◇◇◇◇◇◇◇◇◇◇◇◇◇◇◇◇◇◇◇◇◇◇◇◇◇◇

惊弓之鸟

魏国有个射箭能手,名字叫更赢。一天他陪魏王到野外游玩,看到空中飞来一只大雁,更赢说:“我只要拉一下弓,不用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魏王不相信,更赢就瞄准大雁一拉弓弦,大雁立刻从天上掉了下来。魏王夸奖他本领大,更赢解释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又很悲伤,肯定被箭射过,受过惊吓,所以听见弓弦响,它就以为被箭射中了,吓得昏过去啦。”

【释义】被弓箭吓破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而恐惶不安的人。

【例句】犯罪分子如惊弓之鸟,纷纷落入法网。
                       (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