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10)
 

【佛经典故】

            皮纸骨笔

释迦牟尼本生故事。谓其前生曾为最胜仙人,生于无佛之世,时有天魔化为婆罗门,向仙人诡称他有佛所说一偈,若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为说偈。仙人闻言,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刺血、析骨,合掌向天,请说佛偈。天魔见状,隐身逃遁。仙人恳切大呼:我今为法不惜身命,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时东方普无垢国净名王佛鉴其精诚,放大光明照耀仙人,仙人痛苦即除,身体平复。佛为之说经,仙人闻法豁悟,获无碍辩才,广为众生宣讲妙法。见《集一切福德三昧经》等。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

【佛教成语】

五蕴皆空

释迦牟尼曾经把他宣讲的教义理论概括为3条不可移易的根本义理:其一,“诸行无常”;其二,“诸法无我”;其三,“涅槃寂静”。

“无我”,又译作“非我”,指不执著于“我”——“五蕴”构成的人体。

佛教所说的“我”,指“五蕴”构成的人体。“蕴”是“积聚”、“类别”的意思,旧时意译为“阴”,是“覆蔽”的意思。“五蕴”包括“色蕴”(指身体的形相)、“受蕴”(指种种情欲)、“想蕴”(指种种意念)、“行蕴”(指行为活动)、“识蕴”(指认识分析)。释迦牟尼认为:人体不过是形相、情欲、意念、行为活动、认识分析这“五蕴”集合在一起罢了,并没有实在的人体,而“五蕴”都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这就叫做“无我”。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五蕴皆空”的道理,才能够从人生诸苦中得到解脱。

“五蕴皆空”这个佛教用语后来成为一条成语,用来形容一切都是空的。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著)

◇◇◇◇◇◇◇◇◇◇◇◇◇◇◇◇◇◇◇◇◇◇◇◇◇◇◇◇◇◇◇◇◇◇◇◇◇◇◇◇◇◇
【古代成语】
沧海桑田

传说从前有位仙女,号称麻姑,有一次她遇见了另一位仙人王方平。她对仙人说:“我已经三次看见过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到蓬莱去,我看见那里的海水又比从前减少了一半,难道又要变成陆地吗?”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也简作“沧桑”,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例句:这个地方过去是一片荒地,现在街道繁华,绿树成荫,真是沧海桑田,日新月异。
     (摘自《新编成语故事》徐苑林编)

◇◇◇◇◇◇◇◇◇◇◇◇◇◇◇◇◇◇◇◇◇◇◇◇◇◇◇◇◇◇◇◇◇◇◇◇◇◇◇◇◇◇

【古代成语】

完 璧 归 赵

从前,赵国有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说他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宝璧。秦王是个讲话不算数的人,怎么办呢?赵国的大臣蔺相如说:“我带宝璧去秦国,秦王交城我交璧,他不交,我也会把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蔺相如来到秦国,秦王拿到宝璧却不提交城的事。蔺相如说:“宝璧有点毛病,我来指给大王看。”蔺相如拿过璧后退到柱子旁说:“谁来抢,我就和宝璧一起撞到柱子上。”晚上,他派人偷偷地把宝璧送回了赵国。

【释 义】完:完好;璧: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让完好无损的璧回归赵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例 句】你放心好了,我借用半天,保证完璧归赵。

  (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