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15)
 

【佛经典故】

宾头卢住世因缘

宾头卢为十六大阿罗汉之首,据《杂阿含经》卷二三、《十诵律》卷三七等述,因其为未受戒人现神通力,被释迦佛所呵责,驱摈于西瞿耶尼洲,并命不许入涅槃,常住此世界,为众生福田。据传阿育王犹见之,头发皓白,白眉特长。印度西域小乘寺中以宾头卢为上座,中国禅寺僧堂中央多安置宾头卢像。有宋慧简译《请宾头卢法》述祈请宾头卢降临之法。

 

善来比丘

据经律载,释迦佛在世时,愿出家为佛弟子者来佛所求为沙门,佛对之说:“善来比丘!”该人即便成沙门,得具足戒。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五载迦叶及其五百弟子初来礼佛,佛称“善来比丘”,迦叶及其弟子众“所着衣服尽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已经七日。”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

【佛教成语】

善男信女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统称为佛教的出家“五众”。释迦牟尼的庶母波阇波提夫人,追随其子出家,是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个比丘尼。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追随其父出家,是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个沙弥。

原始佛教时期,“吠舍”种姓中的工商业富人,有很多是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在佛教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存在着“出家”与“在家”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信徒。

汉传佛教把持守“五戒”在家修行的信徒称为“善士”或“信士”。“善士”,指行善的人;“信士”,指信奉佛、法、僧“三宝”的人。据此,“优婆塞”在汉地被称为“善男”,“优婆夷”在汉地被称为“信女”。

从狭义说,“善男信女”指在家修行的男女佛教信徒。从广义说,泛指一切信奉佛教的人们。作为一条成语,“善男信女”也用来形容信仰某种宗教或崇信某个人物、某种思想的男男女女,意义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完)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编著)

◇◇◇◇◇◇◇◇◇◇◇◇◇◇◇◇◇◇◇◇◇◇◇◇◇◇◇◇◇◇◇◇◇◇◇◇◇◇◇◇◇◇
【古代成语】
杞人忧天

从前,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天天想这个问题,弄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人也一天一天瘦下去。

他的朋友看他整天愁眉苦脸,就劝他说:“老兄,你千万不要胡思乱想。你想,我们就生活在天的中间,为什么还怕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这才放下心来。

【释 义】杞:周代国名。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比喻不必要地忧虑。含贬义。

【例 句】这件事你一定会办成的,不要杞人忧天了。
                     (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古代成语】
害群之马

有一次,轩辕黄帝要到具茨山(今河南省境内)会见大隗,到了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一带),他迷了路,恰巧遇见一个放马的男孩。轩辕问道:“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儿吗?”男孩答道:“知道。”他又问道:“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儿吗?”男孩回答:“知道。”黄帝很高兴,说道:“小孩,你真不简单,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的住处。让我再问问你,你可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吗?”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前几年自己游历天下,当时还生着病,有位长辈告诫我说:‘你游览襄城野外,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我现在身体好多了,我打算游历更远的地方。所谓治理天下,只不过如此而已。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黄帝见男孩十分聪明,坚持问他到底如何治理天下,小孩无奈,便回答说:“所谓治理天下的人,难道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只不过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黄帝对牧童的回答非常满意,他称牧童为“天师”,恭敬地向牧童拜了几拜,然后离去。(摘自《编成语故事》徐苑林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