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典故与成语】(24)
 

【佛经典故】

香城破骨

佛本生故事。谓释迦牟尼前世曾为萨陀波仑,居于香城,家境贫寒,思卖身供养昙无竭菩萨。天帝释为试其诚意,化为婆罗门,告之言:“我今欲祀天,当须人心、人血、人髓,汝能卖与我不?”萨陀波仑应诺,以右手执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复欲破骨出髓。帝释知其虔诚,以实相告之,萨陀波仑身即平复。有长者女见之感动,布施了许多珍宝,与萨陀波仑共往香城,供养昙无竭菩萨。见《大般若经·萨陀波仑品》。
                        (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著)

佛经成语】

与原始佛教的教义理论
有关的成语 ①

原始佛教的教义理论,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所彻悟的道理,可以归结为“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谛”,意译为“真理”,本是婆罗门教用语,原始佛教借用了这个名词。“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原始佛教最基本的教义理论。因佛教认为“四谛”是神圣的真理,所以又称之为“四圣谛”或“四真谛”。据说,释迦牟尼“初转法轮”时,对“四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强调了3遍,佛经中称做“三转法轮”:第一遍是讲解“四谛”的具体内容,佛经中称为“示相转”或“示转”;第二遍是强调“四谛”在修行实践中的意义,佛经中称为“劝相转”或“劝转”;第三遍是申明自己已经达到了“四谛”的要求,佛经中称为“证相转”或“证转”。

释迦牟尼创立的“四谛”理沦,一直为后来的佛教学者们所承认和继承,是佛教各宗派共同信奉的根本教义。(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古代成语】

精卫填海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她经常到东海去游泳,后来不幸被大海淹死了。女娃死后并未向大海屈服,她决心要报这深仇大恨,她变成了一只精卫鸟(也叫“冤禽”)。精卫鸟嘴白脚红,头上有花纹,经常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好像在呼喊着自己的名字。精卫鸟顽强不息,每天都从西山叼回石头和木棍,投入东海。它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一直坚持不懈,决心要把东海填平。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过一首诗,诗中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摘自《新编成语故事》徐苑林编)

【古代成语】  百发百中

 

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神箭手。一次,晋国和楚国交战,楚共王被晋将魏锜射中了眼睛,于是他交给养由基两支箭,叫他为自己报仇,结果养由基只一箭就射死了魏锜。一个叫潘党的人箭法也很好,他提出要和养由基比试箭法,看谁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杨柳树,养由基二话没说,在百步之外选了三片杨柳叶做靶子,连发三箭,箭箭命中。潘党不由惊呼:“真是百发百中。”

【释义】射一百次箭,中一百次。形容射箭或枪法准确每次都射中目标。

【例句】在马塞罗那奥运会上,张山被人们称赞为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摘自《成语故事园》谢永光编)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