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20)           
 

世界名人谈佛教

尊重其他宗教

一个人不应该只尊重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而去诋毁他人所信奉的宗教,然而,为了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必须要尊重他人的宗教。那些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去诋毁其他宗教的人,的确出于对他自己宗教的虔诚,以为这样就是在颂扬他自己的宗教。然而恰恰相反,他却极大地伤害了他自己的宗教。——阿育王

Respest other religions

One should not honour only one’s own religion and condemn the religions of others, but one should honour other’s religions for this or that reason. Whosever honours his own religion and condemns other religions, does not indeed through devotion to his own religion, thinking "I will glorify my own religion". But on the contrary, in so doing he injures his own religion more gravely. ~Emperor Asoka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浅谈佛教和平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可以说,佛陀为非战主义者,是倡导世界和平的使者。据《阿含经》记载,释尊曾经演说“七不退法”,从而熄灭了强国征战弱邦之心;当摩竭陀国阿阇世王准备讨伐邻国跋祇族,派遣大臣拜访佛陀,佛陀借此机缘说服并阻止了这场战争。一次,释迦族同邻族因使用灌田的沟渠引起争执,相持不下,几乎酿成灾祸。佛陀得知此事后,即刻前往劝阻,解决了争端,使两族和睦相处。当琉璃王率军攻打释尊的祖国——迦毗罗卫国的时候,释尊以大慈无畏的精神三次出现在琉璃王的大军阵前,说法感动了琉璃王,从而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杀戮。这些是人类历史上有关佛教维护和平,主张和平的最早记载。此外,以杀戮征战收服诸多小国的阿育王,受佛陀所教诲的“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无论在高处、低处或地平处,不受阻挠、不怀仇恨、不报敌意”的崇高和平主义教导的教化,最终明白战争不能降服民心,从而改以慈政摄化、弘扬佛法。
                      (摘自《广东佛教》2005.2 宏满著)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一节 佛陀的政治思想 ④

在释迦牟尼本身,他也表现出了指导实际政治的精神,并且往往将此精神配合着僧团,开导弟子们以此精神作为自身的修学和安身。但是,这还不能完全展示佛陀的政治理想,他提倡转轮圣王的正法治世,这在《阿含经》中是经常述及的。转轮圣王治世的方法是:“依于正法、重法、敬法、思法、尊法、称赞法、树立法幢。依于法,自采女、内官、刹帝利、婆罗门、居士、村士、沙门,乃至鸟兽均保护之。”佛陀还专门列举君主不应成就的十恶,并说“国王成就十法者,不得久成,多诸盗贼。”这十恶是:

1、悭贪,以小事便兴嗔恚,不亲义理。

2、贪著财物,不肯庶几。

3、不受人谏,为人暴虐,无有慈心。

4、枉诸人民,横取系闭,在牢狱中,无有出期。

5、非法相佐,不案正行。

6、贪著他色,远离己妻。

7、好喜嗜酒,不理官事。

8、好喜歌舞戏乐,不理官事。

9、恒抱长患,无有强健之日。

10、不信忠孝之臣,翅羽鲜少,无有强佐。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会议圆满结束

人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强烈地冲击着传统信仰、伦理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面临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有恐怖主义、战争威胁,世界不宁,人心不安。人类健全宗教信仰、提升精神品格就显得迫切而重要。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的佛教,应该承担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目前,各国佛教界都十分重视以佛教理念改善现实人生,积极致力于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事业;世界性佛教组织纷纷涌现,各国佛教界开始跨国界、跨语系团结合作,“世界佛教”的理念正在形成。当此一时千载,千载一时之际,设立“世界佛教论坛”,可谓适逢其时,因缘具足。
                      (摘自《佛学通讯》2006年第四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