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34)           
 

从药师如来的本愿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 ⑦

经中第十一、十二大愿也说到净土中富足的物质条件。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虫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曼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理想的社会不仅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生活用品、娱乐设施也都非常丰富。民众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精神财富也很丰富。民众不仅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能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济群法师著)

 

佛 教 与 环 保

同时,佛法还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这充分肯定了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之所以至高无上,是因为所有的生命都包含着极其珍贵的至宝——佛性。在这一点上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正因为领悟到了这一点,才会对一切众生加以礼拜。就是说,任何生命都有构成作为生命的尊严性的根本,了解到这一点,就是用尊敬的心情来对待其他生命。

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尊严加以提升,佛法提倡“慈悲”,这就是消除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的精神。“慈悲”简单地说就是“与乐拔苦”。“拔苦”是建立在“同苦”的基础上,也就是去感受对方的痛苦,感同身受,来根除这种痛苦;“与乐”就是给予其他生命的“生之快乐”,这种乐是从生命深处涌现出的纯洁、强有力的快乐。

任何生命都是贪生怕死的,都希望拥有“生之快乐”。人需要维持生命,其他生命形态的生命也是如此。而我们人类却把快乐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佛陀正是看到这一点,从生命的尊严处提出佛教徒要戒杀、放生。所以,《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这种对生命的充分尊敬,正是佛教对生态的最大贡献。
                     (摘自《世界佛教论坛网站》 智文法师)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二节

佛陀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佛教认为,顺从父母是对的,但佛陀的教诲中,往往是双义的,就是用了义抉择不了义。因此不能略视了“对父母的教诲不能违背”,“要继承父母所建立的正业”,这些教训语句中的反意,就是父母倘有不当的言行或误入歧途,子女们不应盲从,有责任婉转劝谏他们,使他们醒悟。如果做子女的只知道顺亲于情,而不懂得顺亲于理,结果使父母陷于不义,造成罪恶,那就是最大的不孝。只有这样,“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稳,无有忧畏”。(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僧伽与素食 ②

3、现今,地球上饲养超过13亿头牛,它们吃掉的食物占地球生产谷物的40%,而且畜产污水已成为水质污染的一个原因。

4、为饲养家畜开垦草地,对山林已引起严重的毁损。

5、素食比肉食大为经济,买一公斤肉的钱可以买到土豆10公斤。随着肉类消费的增加,饲料的生产亦走上非正规之路,产生疯牛病等是对人体引发致命伤害的疾病。

6、摄取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引发心脏病、乳癌、大肠癌等疾病。以10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49.2%的老人喜欢素食,而喜好肉食者仅24.2%,证明素食为健康长寿的秘诀。

减少肉食,多推广素食文化,可大为影响自然环境的均衡保存。 (完)
                        (摘自《法音》2003.11 净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