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35)           
 

从药师如来的本愿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 ⑧

四、圆满的教育内容

人类精神文明一代代的继承弘扬,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教育关系到国民良好素质的养成。所以目前世界各国也都重视教育。可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高校办教育的作用在哪里?这几年中国教育界似乎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许多大学以往只重视知识、技术的传授,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它的缺陷,认识到了大学的教育应该要重视人的能力、人的素质的培养,要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似乎也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药师如来所建设的理想净土中也非常重视教育。在药师如来的本愿中,有两大愿说到教育。《药师经》说: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绢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菩提。(济群法师著)

佛 教 与 环 保

二、无情有性

生态是由生命体系与非生命体系构成的,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融合而不可分的整体。这就是“依正不二”的思想,所以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这个网格是各部分有序运转的有机体,从而结合成和谐与完整的一体。因此,对非生命体系的掠夺、干扰、破坏,都会使支持生命存在的结构解体,都是违反生命网的原则。

对于非生命体系,佛教不但从这种缘起理论来给予相当的关注,而且还提出“无情有性”,把非生命体系提升到生命的尊严。唐代天台宗的湛然法师遵循天台一念三千的性具思想,提出佛性圆融、体遍的特点。这就是说在众生烦恼妄染心体上,本具有正因佛性,能了解其非内外、遍虚空的特性,即不隔于无情。同时,湛然法师还认为法性即佛性,因此佛性不是有情所专有。法性即佛性而随缘,真如亦佛性的异名,故说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性是法佛性,而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这样,如草木等无情也具有佛性。所谓“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如此的佛性观,不但使人类对无情世界的草木国土不再以万物之灵的征服者自居,更使人对有情世界的其它众生平等视之,而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共同体”。 (摘自《世界佛教论坛网站》 智文法师)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二节

佛陀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⑨

在老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上,佛陀也规定了弟子侍奉师长的五事: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闻师教法,善持不忘。老师也应该以五事敬视弟子: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意;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受不恪。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僧人的处世理念与环保 ①

我曾经到过不少寺庙,见到不少僧人,我发现僧人的处世理念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环保,举例如下:

一、坚持长期吃素。也就是说不吃荤食,这无疑对保护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不饲养牲畜家禽,可以减少牲畜家禽的排泄物;其次是不宰杀牲畜造成血水横流污染河道水质;再一个是无需处理宰杀牲畜家禽时产生的大量内脏、羽毛等环境染物。

二、保护野生动物。他们不仅不杀生,还注意保护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我曾看见僧人将居士送来的那些蜷缩在笼子里的鸟类和龟蛇等念经超度,然后放生。他们还为儿时用弹弓打鸟、掏雀窝、捉小蝌蚪而感到内疚。可以说,他们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模范。(完)(摘自《新民晚报》2002.6.24 刘大鸣)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