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48)           
 

朝向永恒的和平 ⑧

修习了清净戒后,禅修者可以进而修定以便证得禅那。培育了禅那定后,他的心变得非常强而有力,散发出非常明亮且能透视的光明。运用这种心生光明,他可以分析身体,发现身体是由数万亿称为“色聚”——色法的聚合体——的微小粒子组成的。据说它们比肉眼见不到的原子还小上许多倍。

整个世界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法都由这些色聚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以极迅速的速度生灭。

但是观智并非透过知见这些色聚而产生。如果要令观智生起,禅修者必须分析究竟法;他必须辨识与分析组成色聚的色法。(摘自《觉悟之路网站》缅甸帕奥禅师)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⑦

例如吴起领军,不但与兵士同塌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嘘寒问暖,为吮脓血,所以官兵们都肯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广带兵,在饥乏之际,发现泉水,不待士卒尽饮,必不近水,不待士卒尽餐,必不尝食,所以大家都乐于为他效劳卖命,出生入死。乃至现在的中共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他们“亲民爱民”的作风,也一直深获广大群众的拥护。

过去听过一则“剩菜的故事”,一个母亲为了家庭、儿女,一辈子甘心情愿地吃剩菜,我把这种肯牺牲,肯奉献,不计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称为“剩菜哲学”,这就是一种“感动”的管理。

感动的管理,不是用规矩来要求人,而是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场互换,要让人“感动”后心甘情愿地发心奉献,所以感动的管理不是命令、指示、权威,而是要让人自动自发,是一种“无为而治”。

历史上,伯夷与叔齐兄弟互让王位、管仲与伯叔牙互为知音,乃至“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甚至最近宜兰佛光大学活动中心万人碑墙的夫妻相互报恩,都展现出令人动容的高贵情操。如果一个国家人人都能相互感动,彼此尊重包容,社会自然和谐无诤。
                     (摘自《南山梵音》2007秋 星云法师)

试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①

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雕塑、民俗风情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且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主要是能与社会相适应。当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要决策。而佛教以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相吻合的教义、教规和伦理规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下面仅就佛教戒律方面予以论述。(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地震三想 ①

1999.9.21.台湾南投县集集镇发生规模7.3大地震,死亡超过二千人,受伤超过八千人,数万人无家可归。这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天灾、地变、人祸。今依宇宙永恒不变的三个现象界的真理作思惟。

一、无常想:从宏观看,人命、财产、房子、土地、山水,一震之后就化为泥堆,世间无常危脆,令人印象深刻,这是绝大多数人能觉知或感同身受。从微观看,名色(精神作用与地水火风及其衍生物)是剎那变迁的,随宿业及新业流转。名色以惊人的生灭速度进行,只有少数有观禅经验者可亲见。不管哪一种无常,都能使人觉知世间所有一切现象都不可靠、不可执取。人应在疗伤止痛之际,多多思惟无常,减少受到变迁的冲击。

二、苦想:人亡、家破,天灾、人祸,有成为无,存在化为空无。惊吓、哀嚎、痛苦,随着身受与心想,阵阵生起。身受苦只有当前受苦才生起,心受苦则由心思推动,可以有无限期的苦。人应学习观察因果的道理,一切事物皆依业力的原则在进行,不管是自然的灾难、人亡、人生,也绝非偶然的。(摘自《嘉义新雨》第12期 明法比丘)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