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49)           
 

朝向永恒的和平 ⑨

这么做时,他会见到每一粒色聚都由四大界组成:

1.扩展之界,我们称它为地界

2.黏结之界,我们称它为水界

3.热能之界,我们称它为火界

4.移动之界,我们称它为风界

除了这些之外,组成色聚的还有其他色法,我们称它们为所造色,例如:

·颜色

·气味

·味道

·食素(营养)

为了正确地了知色法,禅修者必须付出足够的精进力,以便有系统地、清晰地以观智──我们称它为正见智──来辨识这些究竟法。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缅甸帕奥禅师)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⑧

四、佛法的管理

世间的管理,最高的境界就是“皆大欢喜”,“欢喜”是人间最宝贵的东西,当初佛陀降诞世间,目的就是为了“示教利喜”,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一直以佛法给人欢喜、让人受益。

佛陀是真理的传播者,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一切问题,佛法都有办法解决,例如每个人都离不开“心”而有生命,而能生活;然而我们的心时常制造很多妄想、烦恼,让人不得安宁。佛法里“治心”的方法很多,其中“五停心观”即是五个治心的方法。

所谓“五停心观”,就是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观”对治“瞋恚”、以“缘起观” 对治“愚痴”、以“界分别观”对治“妄想”,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此外,僧团是“六和敬”的组织,“六和敬”就是最好的管理法。例如,“见和同解”就是“思想上建立共识”,“戒和同修”就是“法制上人人平等”,“利和同均”就是“经济上均衡分配”,“意和同悦”就是“精神上志同道合”,“口和无诤”就是“言语上和谐无诤”,“身和同住”就是“行为上不侵犯人”;乃至“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无量心”的慈、悲、喜、舍等,这些都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少的条件。(摘自《南山梵音》2007秋 星云法师)

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②

佛教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都体现在戒和律中。“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团体的活动”。戒和律通常合称为戒律。戒律是僧人和教徒关于日常生活与宗教修行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可以止恶扬善、觉悟人生、提升道德。佛陀在《遗教经》中强调“以戒为师”,目前佛教界的一切不和谐的现象,都与戒律松弛有关。戒律是佛法的生命,只有严持戒律,佛法才能久住世间。佛教戒律与国家法律既相同又有区别,法律是针对人们犯了罪以后的惩罚和制裁,而佛教戒律是让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防患于未然。佛教戒律并不是有人所认为的只有消极的一面防非止恶,而没有积极的一面众善奉行。《佛遗教经》中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了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
                         (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地震三想

三、无我想:我,来时一无所有(无“我的”),生命历程中,因缘聚会,曾拥有亲戚、朋友、房子、财物,走时也复归一无所有,“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自己是自己业的主人、继承人,只要有业,死了还会再生。虽然如此,存活在世间的你我他的“我”,只是方便称呼,只是名色的组合,法界中是没有永恒不变的“我”,觉悟无“我”、无“我的”,可以减少苦难的根源。(完)
                    (摘自《嘉义新雨》第30期 明法比丘)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