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55)           
 

朝向永恒的和平 ⒂

这些有关逐步地证得个人和平的事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或只是哲学或玄学的理念。它们是任何修习戒定慧三学的人都可能证悟的真实法。在许多世纪以来,有许多人修习这三学,而且成功地为自己证得了所追求的和平:戒的初步和平、禅定的更长久和平及慧的永恒和平。现在,这三学还是一样可以实践,任何愿意真诚地、精进地追求永恒和平的人还是一样能够享受其成果。

为了让大多数的世界人民得享这种个人的永恒和平,而因此达到永恒的世界和平,我仅此真诚地呼吁每个人都实践佛陀所教的圣洁修行。

愿一切众生证得永恒的和平。 (完)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缅甸帕奥禅师)

 

净化世界,从心开始

二、培养知足常乐的心

佛陀曾对弟子们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可见,在人们心目中,世界的富庶安乐与否,端在自己是否知足。当今世界,人类的滥采滥伐已导致大自然的报复,而为抢夺资源爆发的国际冲突也屡见报端,这不都是人心不足造成的恶果吗?导致地球贫乏的真正根源,正是人类永不知足的心。所以说,培养一颗知足的心,就是在营造一个富裕安乐的世界。在知足者的心中,世界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三、培养感恩报恩的心

佛陀教导弟子“上报四重恩”,除诸佛菩萨外,国家、父母乃至一切众生都是报恩的对象。阿底峡尊者的《修心七要》中,将知母、念恩、报恩作为菩提心发起的基础,可见意义之重大。既然世间一切众生都曾直接或间接地有恩于我们,自然应对之生起感恩、报恩之心。感恩,就不会觉得世界亏欠于己;感恩,就会时刻想着回报世界。拥有感恩的心,就会拥有温暖的世界,拥有愿意奉献的人生。(摘自《人世间》总009 释净智)

 

试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⑧

二、不偷盗是保持社会秩序安稳的基本要求

《大智度论》云:“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劫若夺取,则为劫夺命。”暗中拿别人东西叫偷;明目张胆的抢就是盗。偷盗不单指钱财,凡是他人之物,不与而取的行为就是偷盗。《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曰:

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者用身份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著余处。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遣使取。……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轻慢取,三者诈称他名字取,四者强夺取,五者受寄取。重物者若五钱、若值五钱者,犯不可悔。 (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佛教的财富观

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很多骤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赌,或是挥霍无度,结果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这是因为财富使用不当引起的过患。

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据有关报道,东南亚金融风波之际,香港精神病院病人猛增。院方为治疗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拟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借此缓解他们因破产而带来的心灵创伤。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果将积聚财富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一旦失去财富,就会失去整个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