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61)           
 

佛陀:环保意识的最高体现者 ①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纠错史。在经历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之否定中,人类获得了进步。假如问有数千、数万年历史的人类的最大进步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不是卫星上天,不是克隆术的应用,也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一个个新观念,新发明,新创造,而是在人类跨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终于认识到,人类不过是宇宙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充其量是一个进化较快的成员。或许,这个说法还不一定正确。谁又能肯定在茫茫宇宙中就没有比我们地球人更聪明更智慧的生物呢?我们终于懂得,善待大自然的其它成员,也就是善待自己。

人类是在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之后,才取得了这点认识!
                           (摘自《人海灯》卢继定)

 

佛教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探讨

一、佛教从诞生就涵盖了对社会尽责的内容

佛陀不仅每天耐心教诲众多前来求教的人们,而且谙知时事,关心民众疾苦,主动为民众排忧解难。如释迦族与拘利族争水,佛陀特地远道赶去调解。毗舍离城瘟疫流行,佛陀不怕被传染,专门进城去安慰教化病人。佛陀以其身教表明:力尽社会责任,关心民众生活,乃佛法之正旨。

当年佛陀门下众阿罗汉,也并非自了汉,而是各自深入民间,化导民众。隐匿深山大寺只图自了生死不管世事,乃后世一类佛教徒的作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气,是有违佛旨的,佛经中呵斥此类人为“焦芽败种”。(摘自《中国佛学网》浮惠)

 

试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由此而知,你在修行中尚未达到一定阶位,却谎称自己已经得了不净观,证得阿罗汉果了,或是谎称见到佛与诸天与之对话,这就是大妄语,犯了最严重的不可悔罪。如果一个循规蹈矩的高僧大德,即使有神通也不显。佛陀在世时,也不许弟子随便显神通的。若是在生病中说胡话,不算犯罪。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上至国际之间,下到个人之间,经常相互说谎,以求达到各自所需的目的。还有一些素质低下的粗鲁之人,因为一点小事即用粗恶之语毁辱他人,或用恶毒之言诅咒他人。也有一些爱搬弄是非之人,挑拨离间他人感情,扰乱人心,挑起是非争端,实为杀人不见血的罪魁祸首。另有一部分轻浮无礼之人,用花言巧语讲不正经的话,或出言戏弄,信口开河,以为取乐。特别是在这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只要你发布一则信息、一个广告,马上就能传遍世界。我们身边随处可以看到一些虚假的宣传广告、夸大其词的技术项目、名不副实的热销产品,我们无时都处在充满妄语的氛围中。
                         (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佛教的财富观

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一样可以修行。《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法华经》也说:“一切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都说明了工作与修行的统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往往将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事实上,那仅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而“修行”二字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所谓修行,即对行为的修正。我们的行为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意业,即思想的行为;一是身业,即身体的行为;一是语业,即语言的行为。凡夫无始以来被无明所蔽,身口意不断造作不善之业。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来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再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进而能以无常见、无我见、无自性空性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如梦幻泡影。所以说,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