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63)           
 

佛陀:环保意识的最高体现者 ③

正是因为在神秘的大自然中,非有至大境界,至大功德者,无法领悟大自然奥秘,无法和大自然合为一体。世人多浮燥,世尊独沉毅。佛陀的悟道证道,不是在繁华闹市,不是在巍峨宫殿,而于尼连禅河边的毕钵罗树下证得。事属必然。世尊终于证得寂默,了诸烦恼。了诸烦恼,不正是今天的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所神往、所追求也永无法达到的境界吗?不是别的,是他们自己破坏了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所缺少的是一颗最可宝贵的众生平等心。他们不懂善待自然,把任意掠夺美化成为创造财富。
                           (摘自《人海灯》卢继定)

佛教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探讨

三、我国的前辈高僧、大德居士一直提倡为社会尽责

近代以来,佛教界大德针对中国佛教的积弊所提倡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是对佛陀原旨的复归。太虚法师提倡“人生佛教”,强调学佛要立足于现实人生,从做人修起,先完善人格,好好做人。法师自己也以“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一偈为座右铭,并号召学佛人“以爱国心为前提,”“一致奋起建设光荣的国家”,变浊恶的人间为庄严之净土。赵朴老倡导“人间佛教”,主要旨趣是在社会生活中“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人间佛教经近百年的提倡行,已成为海内外广大佛教徒和社会人士共同认定、赞许的现代佛教模式。人间佛教并非仅为应时契机的方便,而是佛陀遗教尤大乘本来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发扬实践。(摘自《中国佛学网》浮惠)

试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五、不饮酒是保持头脑清醒心境平和的重要保障

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性戒,只有不饮酒戒为遮戒。酒既不是荤,又不杀生害命,但酒能使人昏迷沉醉,由于酒精的刺激,使人大脑冲动、失去理智,最能使人犯罪。《萨遮尼乾子经》中说:“饮酒多放逸,现世常愚痴,忘失一切事,常被智者诃。来世常暗钝,多失诸功德。是故黠慧人,离诸饮酒失。”就是说,若人饮酒,酒则纵逸惑逆昏乱,愚痴无有智慧。酒能乱性,诸多坏事、恶事多是由饮酒引发的,所以佛教也将此作为禁戒之列。
                         (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佛教的财富观

1、人天行中 责无旁贷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首先要解决个人生计。与此同时,往往还肩负着家庭责任。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后代,为人子女者要赡养老人,这都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不仅如此,作为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还有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

除了以上这些责任和义务,身为佛弟子,还要具有助人为乐的情怀。在今天这个社会,贫富分化越来越悬殊,虽然部分人已达到小康水准,但还有很多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在边远地区,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寒而失学,不少老人因为生活困窘而晚境凄凉,这些人都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财力,才能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提供生活保障。否则,即使有心帮助他人,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