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78)           
 

佛教慈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⒀

慈悲如良药,心理有了伤痛忧苦,慈悲清凉法水能抚慰受创的心灵;慈悲如船筏,以慈悲的舟航,带领我们冲破惊涛骇浪的生死苦海,免除在爱河欲流中的困苦心灵;慈悲如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能够照破黑暗无助的心灵,看清世间的真相而得以安心;慈悲如摩尼宝珠,洗净心内的杂质使之澄清见底,照破昏迷,化复杂为单纯心灵。

佛教的慈悲是在洗涤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时时处处进行慈悲,正是时时处处在远离地狱之苦,因为时时能存慈悲之心,即是时时能起警觉之心,时时能生警觉之心,即能尽力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洗涤一切烦恼垢,长养无边诸善根,消除业障,种植福田,获大安乐。慈悲,无疑是世尊为沉溺于五浊恶世的众生,开的一剂驱除心理恶魔实现心理健康的良药。日日慈悲,日日改进,性情胸襟自然能开阔,生活品质自然能提升,必然能够获得心灵的清净。 (完) (摘自《报恩》2009.2 孔祥军)

◇◇◇◇◇◇◇◇◇◇◇◇◇◇◇◇◇◇◇◇◇◇◇◇◇◇◇◇◇◇◇◇◇◇◇◇◇◇◇
佛教与和平

以尊重心谋求和平

人人都喜欢被人尊重,却容易忽略尊重别人。“佛法在恭敬中求”,是学道的基本要件。每个人生存的空间,都有其发挥一己之长的地方。

五个手指互相尊重,才能团结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谋求和平。

战国时为人称颂的“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尊重廉颇,并得到廉颇尊重回报的故事。此外,赵国文武大臣和平相处,使赵国避免强邻侵扰,化戾气为祥和,也是传颂千古的美谈。

佛教中,念佛、拜佛都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信徒尊重三宝,佛教才能和平有序。没有尊重,彼此猜忌,彼此轻视,怎能和平相处?所以,没有尊重的和平决不能持久。反之,欲图持久和平,必须建立尊重之心。佛门大众若能互重互敬,团结一致,祈愿世界和平,当非难事。(摘自《人世间》总008 星云法师)

☆☆☆☆☆☆☆☆☆☆☆☆☆☆☆☆☆☆☆☆☆☆☆☆☆☆☆☆☆☆☆☆☆☆☆☆☆☆

佛教十善与人生 ⑧

④永离妄语:人生在世,除了哑巴,不能不说话,但应该说真实话,不可以谎言欺人。所谓妄语,就是言不符实,比如见说未见,不知说知,甚至指鹿为马,颠倒是非,或发诳言,都是妄语,皆是应当戒绝的。须知一句话说出了口,就入听者之耳,是应该先考虑后果的,切不可胡说乱道,徒逞口舌之能。我们知道,世间有多少是非恩怨,都是由妄语所造成,对自己来说,谎话说多了,也会丧失信用,于人于己,两皆不利而有害,所以佛陀特别告诫众生,要永离妄语。

⑤永离两舌:人只有一条舌,为何要永离两舌呢?佛法上所谓两舌,意思是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一类的两面话,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猜疑不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有人从中挑拨、搬弄,以致好友成仇,夫妻反目,父子不和,所在多有。大则可以掀起国际风波,导致战争,由是使得人情冷落,社会不安,人若处在一个互相猜疑彼此不能信任的社会里,哪该有多么苦恼?我佛深知这是种很大的罪恶,所以教人永离。

(摘自《禅》2003.5 继禅)

◎◎◎◎◎◎◎◎◎◎◎◎◎◎◎◎◎◎◎◎◎◎◎◎◎◎◎◎◎◎◎◎◎◎◎◎◎◎◎◎

佛教的财富观 (29)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

三者当储积,以拟以空乏。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的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同时,我们还要勤修善业、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财富就会日益增长。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