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71)
───────────────────────────────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 2006.4.20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二禅的喜乐比初禅细得多

提要:

  ■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二禅的喜乐
   比初禅细得多
  ■ 初禅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不同,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 语言文字的阐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境界,距离实质仍是隔靴抓痒
  ■ 要得到实质就得要有修行经验,要自己走上这条路,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喜
   乐要离种种苦,必须离种种乐,为什么乐有苦,乐变了就成苦

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初禅要离开五欲喜乐的粗相,
二禅的喜乐比初禅细得多

我们继续讲二禅的乐。初禅是离生喜乐定,由离欲恶不善法而产生喜乐,由喜乐而得定。二禅是定生喜乐定,由初禅得到定的喜乐,由这个喜乐进入二禅的定。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一层高一层,一层深一层。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由粗转细,我们念诵、听法、禅定乃至在生活起居里,都要走这条道路。离生喜乐是离开五欲的喜乐,五欲的喜乐是粗相,初禅跟二禅比,初禅的喜乐还是粗相,进入二禅,这个喜乐要比初禅细得多。

初禅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不同,
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喜乐不过是个名称,名称并不能使我们得到喜乐,要确实感到喜乐,我们才得到了喜乐。假如你过去有过禅定喜乐的经验,你看到喜乐这两个字也会产生感受,如果过去没有禅定喜乐的经验,看到这两个字,往往会联系过去凡夫生活中喜乐,这是从凡夫的粗相中来的,无非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里产生的快乐,这样去理解你就错了。禅定的喜乐跟生活中的喜乐,境界是不同的。虽然都属于喜乐的范畴,可是性质不同,感受也不同。

语言文字的阐明,得到的是思想上的境界,
距离实质仍是隔靴抓痒

由此也可以想到,今天的语言文字虽然很丰富,可是远远不够。因为不够,所以经常会理解错,这就要靠善知识给我们细细地分析,细细地阐明。善知识的作用就在这里。即使有这种细细地阐明,细细地说明分析,也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说来说去,仍然是语言文字,由此所得到的也不过是思想上的境界,距离实质仍有点隔靴搔痒,所以不能完全依赖语言文字。

要得到实质就得要有修行经验,要自己走上这条路,
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喜乐

语言文字是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你能分析得清楚,可是要得到实质,那就要有修行的经验,你在这条路上走一遍,你才会体会得到。好比说,你要吃过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还有句话,你要喝到茶,才体会到茶的味道。而茶的味道究竟是怎么样的,语言文字是说不出来的,一般地说,你实在说不清楚茶的味道,只有用否定的方法:茶不是甜的、不是咸的、不是辣的、不是酸的。所以语言文字只能说明个概貌,你要根据佛说的法自己走上这条路,你才能得到这条路上的境界,才能体会到这条路上的喜乐。

要离种种苦,必须离种种乐,为什么乐有苦,乐变了就成苦

初禅的喜乐,二禅的喜乐,都是禅定这条路上的喜乐。要得初禅,必须要修离,离开种种苦。再说清楚一点,你要离开种种的苦就必须要离开种种的乐,当然这是指离开凡夫五欲的乐,因为五欲的乐从实质上来说,跟苦是分不开的。人生八苦归纳起来就成三苦:乐苦、行苦、苦苦,其中就有一个乐苦,为什么乐是苦呢?因为世间上的快乐里就包含着苦,世间上快乐会变的,一变就成了苦。比如八苦中的爱别离苦,爱是快乐的,可是爱不能长久,它会变,爱离开了就苦了;求不得苦,求到了快乐,可是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很快又不满足了,仍然是求不得苦。所以要得到离生喜乐定,你必须有决心有智慧离开五欲的快乐。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