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 (一三七)

《心经》那么好,如何去运用?⑦

我们要用观的方法,了解五蕴所引生的烦恼,当下的,正在进行中的,然后用我们所了解的空性、空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

了解了空性,看问题就全面,可以避免偏差。因为有执着就一定会产生偏差,没有执着了,看问题就不会出偏差,就会把问题看得很准确。

空还有辨证的意义在里面,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说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说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二元的对立消融了,就没有所谓的精神和物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与空在一定的意义上是等同的。

有的书上就单讲这四句话,认为佛教的大智慧与大慈悲都包含其中。空就是佛教的大智慧,是文殊菩萨的法门 ;色就是大慈悲,是普贤菩萨的法门。

这种理解更加深入地把经文内在的奥义发挥了出来,然后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修行。我们要学会用“观”字,实际上就是学会怎样正确全面辨证地看待一切问题。

(净慧长老)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二八问:修增上意乐之要义,云何为生起增上意乐?

答:已如上说二乘不能生起菩提心者,以无增上意乐之力。当知于一切有情,有欲令其离苦得乐之慈悲,尚嫌不足,思安置有情于佛土,仅为一种所缘境。即我愿作离苦得乐,力尚不足,当愿一己愿作,不诿他人。如是重担一己愿负荷承担此担之决定心生起,即为增上意乐。

一二九问:修报恩时,亦曾想以离苦得乐报其恩,此与增上意乐,有何不同?

答:报恩时所生离苦得乐之心,如欲买物方议价,较增上意乐时所生离苦得乐之心,其范围狭小。增上意乐如购物已付价,此物方为我所有。且报恩时所引为慈悲,此增上意乐所引为菩提心。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

见人就跪有何深意?

常不轻菩萨见人就跪,就磕头。有些人批评他、骂他,他还是磕头。打他,他跑得远远的,还是磕头。因为他这样对众生,所以很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是尊重众生,众生都有佛性;二是他能够发大心,普遍的礼敬众生;第三就是不著相,骂他打他,他无所谓,所以他能很快成佛。你把这个道理真正体会到就有好处,要向他学习,遇到什么逆缘,不顺心的时候,就要忍耐,不要发火、发脾气!

(惟贤长老)


知足者富的含义

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什么意思?知足的人,他到寺院里面来参加活动,结果到寺院的人太多了,没地方给他住了,他说:“师父你能不能让我睡在地上,随便打个地铺就行。”答应他了,他很高兴。他来不是为了睡,是为求法而来,终于有个地方可以住下来了,所以他很知足,很快乐。

另外一个人,不知足的人,你把它安排到五星级的宾馆,他一看别人怎么住在更好的房间,虽然他住在五星级的宾馆,但是一晚上没有睡着觉,他在纠结一件事,这个师父怎么安排的,怎么没有让我住好房间,让人家住了。所以“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虽然住在天堂里面,他却很痛苦。

所以“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他明白因果的道理,他知道福德因缘的道理。他虽然有时候物质贫乏,但他的内心是快乐的,是充实的,所以他是一个富人。“不知足者,虽富而贫。”一个不知足的人,虽然物质很富足,但他内心里面不懂得满足,所以他就是一个穷人。

(本源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